太康县探索“五养”模式 破解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难题
2019-06-20 16:30:45 来源:中华网河南
“在这里吃的好,住的好,还有人照顾,没事的时候大家能一起聊天,还能做手工活挣点钱,有时候还能种种菜,除除草,别提生活的多舒服了”大许寨格花李居村联养点67岁老人顾城营开心的说。在这里,老人们坐在树荫里聊着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院内自给自足的菜园里,蔬果翠绿,一派田园风情。
现在在太康县广大农村涌现的这样宜居“居村联养点”,成为农村特困老人温暖的家。这是太康县创新实施的“五养”模式,破解了农村特困老人脱贫和养老难题。
据了解,太康县辖23个乡镇,775个行政村和社区,152.6万人,171万亩耕地,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9年5月省政府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为彻底实现“扶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下决心解决特困人员供养这个难题中的难题,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试点先行,对特困人员供养方式进行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合农村特困人员生活需要、心理特点的“五养”模式。截至今年5月,全县共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的社会托养机构、157个居村联养点。全县共有特困老人9721人。其中,集中供养2068人、社会托养1989人、居村联养4327人、亲情赡养1252人、邻里助养85人,实现“五养”全覆盖,赢得了全县人民的赞扬。
一、集中供养。
集中供养是按照“县级主导、乡镇主办、入住自愿、管理规范”的原则,主要针对身体条件较好、距乡镇敬老院较近、性格较为开朗、愿意离家生活的特困老人,由县财政投资在每乡镇改扩建一所容纳100人以上的敬老院。2017年以来,共投资2600万元对22个乡镇敬老院实施改造,进行绿化、美化、亮化,配齐供养设施,增加供养容量。选配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耐心的同志担任院长。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担,为特困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生活舒心的目标。目前,已有2068名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
符草楼镇敬老院便是集中供养点之一,在这里,老人们正在进行文娱活动,73岁的贾瑞士老人正在为大家表演,据了解,他来到敬老院已经有一年的时间,经常会聚集到一起为大家表演节目。这里的每个老人都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据符草楼镇镇长孙海介绍,符草楼敬老院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住房17间,活动中心(长寿堂)一座;新增空调40台,彩电40台,桌椅100套;餐厅内配置了电动灶具和蒸箱:安装了视频监控一套。配齐基本供养设施,进行了美化、亮化、绿化。并配一名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并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为院长,负责日常管理。为老人提供规范化服务,有效提升了乡镇敬老院的生活和服务水平。目前,共吸纳80名特困人员入住敬老院,已实现了全员入住。而且这里的高龄老人过生日,镇领导都会买礼物前来祝贺,还要举行庆祝仪式。
二、居村联养。
按照“三方来联亲,村级唱主角,县级搞奖补,养老不出村”的原则,对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友、老窝的特困老人,重点在2000人以上或特困人员3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居村联养点。投资人出资把村内闲置的民居进行改造,实现“十有”(有房间、有床铺、有空调、有电视、有厨具、有淋浴、有水冲厕所、有消防设备、有娱乐设施、有专职炊事员),村党组织负责管理,选聘贫困户为护理人员,照顾日常生活;县政府以奖代补引导扶持,每入住一名特困人员给予一次性奖补1—1.5万元,让他们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供养服务。目前,全县共吸纳社会资金8300多万元,新建改建居村联养点157个、房屋3000多间,入住4327人。
80岁老人仝玉道
大许寨镇洪山庙居村联养点,在庭院里老人们正在乘凉聊天,80岁老人仝玉道说:“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有人给看病,有人照顾,三个月胖了十斤,生活好的很!”大许寨镇镇长应建辉介绍,洪山庙居村联养点房间16间,餐厅2间,娱乐室2间,床位32个。本村有特困人员31人,现已全部入住到居村联养点。居村联养点有护工3名,安全消防员1名,厨师1名。建成入住以后县委县政府对入住的每一位人员拨付奖补资金一万元,用于改建提升和前期的各种设备的费用。特困人员的生活补贴每季度1211.25元均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县政府每人每月还发放150元的零花钱。
大许寨镇镇长应建辉介绍大许寨镇“五养模式”
同样来到格花李居村联养点,这里的老人有的再摘蔬果,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麻将,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据了解,在原有居村联养点对面又新建1000平方房屋,按照宾馆式标准,每个房间都带有独立卫生间、洗澡间、热水器、空调、电视,现居村联养点居住42人。在这里老人还可以做手工活、做蔬果种植等,真正的做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
老人的居住环境干净整洁
老人采摘自己种植的蔬果
老人们在打牌
三、社会托养。
按照“选准入住对象,用好医保政策,整合医疗资源,做到医养结合”的要求,解决失能、半失能和身体有慢性病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根据现行供养政策,用足用好医疗保险、兜底保障等惠民资金,利用县域内民营医院、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建设社会托养点,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社会托养服务,每接收1名特困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3000元。现在共有27家医院参与社会托养,其中民营医院5家、乡镇卫生院22家,共入住1989位特困老人。高贤乡村医陈国厂把投资600万元的医院无偿捐献给乡政府做为社会托养中心。张集镇马菜园村79岁的特困人员齐中杨,入住永兴医院社会托养中心后,不但治好了不能伸直的双手,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他逢人便说:“党的政策好,现在有儿有女的都不如俺哩,吃饭有人端,有病有人看,真托了共产党的福。”
四、亲情赡养。
实行“两自愿、两保障、两监督”,即特困人员自愿、亲属自愿,特困人员生活有保障、赡养人报酬有保障,村委监督、社会监督”,主要解决身体健康、家中有财产、不愿入住居村联养点的特困老人养老问题。由村“两委”引导近亲属与特困人员签订养老协议,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同住共同生活,把特困人员的责任田、宅基地使用权等财产作为赡养人的报酬,并经司法公正,村内公示,村新风协会跟踪监督。目前,1252位老人和亲属生活在一起。转楼镇褚庄村70多岁的特困老人李秀英,不愿到居村联养点生活,其侄媳妇郑丹娜主动将老人接回家中赡养,老人非常满意。
五、邻里助养。
实行“双方自愿,政府辅助,村级引导,社会监督”,主要针对个别不愿意离开家、无近亲属、但有街坊邻居愿意照顾的特困老人,由行政村党支部引导双方签订邻里助养协议,为特困人员提供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看护陪护等助养服务,村新风协会监督。根据助养工作量,政府给予助养人每月200—300元的报酬。目前,已有85名特困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符草楼镇谭桥村村民谭栋福主动承担起特困人员谭金超的饮食起居,老人整天满脸笑容,“我这辈子真有福,有栋福比有个儿子还强哩!”。
太康县“五养”模式顺民心,合民意,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典范,也成为留守老人的向往、在外务工子女孝老爱亲的选择。下一步,太康县县委、县政府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进一步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巩固好、提升好、推广好“五养”模式,通过政策激励,引入竞争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今年再新建85个居村联养点、10个社会托养点,引导1万名留守老人入住,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使其真正变为老年人的生活田园、幸福家园、精神乐园,成为老年人的学堂,传播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场所,做到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