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的展览、拍卖等为今年的美术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01-02 15:44:02         来源:中国文化报|0   

2017年即将结束。在这四季的更替变化中,美术界的展览、研讨、拍卖等活动一场场不间断地发生着,它们为今年的美术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们带来了不断的惊喜、感动和美的享受,也留下了回顾和思索。本期,记者盘点了2017年度艺术圈之“最”,看看发生的哪些艺术展览和事件是本年度最值得回味的。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在这样一种回顾之后,更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2018年抱有深深的期待。新的一年,艺术圈一定会有新的惊喜。

最火爆

本年度火爆的展览不少。3月1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6月29日,该展又至上海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精选出来的100件(组)藏品,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全球一体化的视角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同样以文物讲述历史之痕的,还有9月17日于国博展出的“秦汉文明”展,通过文物的展示,让人们对秦汉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艺术作品能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着实令人感到欣喜。9月6日,故宫博物院展出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和“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让“故宫跑”成了一种风尚,从中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流露出对文化艺术的向往与诉求。

而自11月17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创造了另一种景观:展期的每一天都迎来了巨长的排队队伍,纵寒风萧瑟、气温低下也挡不住人们追求“美”的热情。展出的200件近现代名家大师的精选作品堪称20世纪中国美术最高水准的展示。展览两周展期结束后于12月再度回归的做法也体现出了国家美术馆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担当。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从学术梳理的角度呈现了广东美术100年来的重要变化过程。这个展览共组织了北京、广州、深圳三站巡展,三站累计展期53天,参观人数达21万人次。同时,首次大量引进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形成实体展览与数字化展览多元并置的格局,特别是AR(增强现实)技术和虚拟展厅等多种视听技术综合应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美术正成为我们共通的语言,艺术品也成为普通百姓不断深入了解文化艺术的一个契机,而这恰恰也是艺术进步的群众基础。

最昂贵

总结今年艺术品拍卖,有人戏称:“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就在12月17日,北京保利12周年秋季拍卖“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上,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最贵的中国艺术品。而拍卖行的“常客”们也不断在刷新自己的价格,如保利2017年春拍中,傅抱石生前最后一幅山水巨制《茅山雄姿》以1.87亿元人民币成交;6月19日,黄宾虹的《黄山汤口》以3.45亿元人民币成交,一举引爆今年春拍市场——6年前,同一件作品成交价是4700多万元;12月17日,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吴昌硕《花卉十二屏》以咨询价形式上拍,7200万元起拍,最终1.82亿元人民币落槌,加佣金是以2.093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个人拍卖最高价纪录。

而在国外,创下拍卖行有史以来艺术品成交最高价纪录的是达·芬奇的原作《救世主》,于纽约时间11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的晚间专场拍卖中以4亿美元落槌。

对于拍卖中的艺术品是否“艺有所值”争议在所难免,但有益的是,通过价格能让艺术品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没有那么多“头衔”的古代艺术品。如3月15日,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呈献的南宋陈容的《六龙图》以约3.8亿元人民币成交,以及7月16日在杭州举行的西泠春拍上,举世瞩目的孤品级重器、唯一存世的南宋宫廷旧藏西周重器国宝——兮甲盘,以2.127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古董艺术品中国拍卖纪录。这些古器价格上呈现的回归,也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学习。

最好玩

2017年,艺术圈好玩的事很多。如6月1日一早,中央美院的草坪在一夜之间变成瓜田,这是当天开展的央美毕业季展览的环节之一,可现场品尝或取走的西瓜也是学院送给毕业生的礼物。

流行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播在美术界也流行了起来。8月15日,Facebook“向日葵直播”由伦敦国家美术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慕尼黑新美术馆、费城艺术博物馆、东京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的艺术专家轮番出镜,每人利用15分钟时间,向网友讲解馆藏的梵高作品《向日葵》,这是艺术贴近生活的又一例证。

美术界的好玩也体现在跨界中。8月12日,在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导演王兵的作品《方绣英》获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中国艺术家徐冰的电影新作《蜻蜓之眼》也获得不俗的评价。而12月8日,电影《至爱梵高》上映当天在朋友圈刷屏,这是美术与电影艺术的深度结合。

艺术既要好玩,也要深刻,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让大众去感受国宝之美和历史之厚重是艺术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制作的2018年《陕博日历》就是一例,翻开日历,每页的左侧都是从37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精挑细选的365件文物图片和中英文双语介绍,而这些文字也是10多位专家从故纸堆中逐字翻检论证过的。另外,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上线,以及12月3日晚,由27位明星担任“护宝人”、央视综艺频道开播的《国家宝藏》在豆瓣上也获得了9.3的高评分,同时上了热搜。凡此种种,都是贴近群众、活化经典之有力举措。

最怀念

真正的艺术是不需要炒作的,往往大师名家流传于后世的不仅是其作品,他的思想与精神更为人们所怀念。2月23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拉开了张仃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序幕。5月开始,清华美术学院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山东工艺美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厦门张仃美术馆也陆续展开了纪念张仃先生的活动。

真正的艺术家关心的从来都不只是艺术自身的问题,他们在文化精神的发扬与现代性的探索方面所做的贡献影响更为深远。5月2日以来的一段时间,美术界的人都在谈论“民族翰骨——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作品展”。不难看出,大家在缅怀先生的艺术成就及教育思想、人格魅力的同时,生发出需要从中寻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精神支撑的慨叹。类似的,为纪念李桦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于12月20日举行了“桃李桦烛:李桦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展”,展览系统梳理了李桦的艺术成就与教育成就,策划者特别提出“如何让‘老先生展’能有一定‘突破性’并真正在当下激活李桦精神”的问题。

12月13日上午,艺术家袁运甫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半个世纪以来,袁运甫先后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壁画《巴山蜀水》,为北京建国门地铁站创作壁画《中国天文史》,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锻铜贴金箔的壁画浮雕《泰山揽胜》,为全国政协创作花岗岩浮雕壁画《高山流水》等。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符号,成为人们美好的记忆。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回顾之余,我们更需要自觉从中找寻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道路。

最国际

对中国美术来说,始终有一个诉求,就是“走向世界”。5年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两年一次的威尼斯双年展,和一年一度的巴塞尔艺博会,都于今年5月、6月在欧洲大陆展出。威尼斯双年展主标题是“艺术万岁”,中国馆主题为“不息”。中国馆由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携手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4位艺术家参展。

9月24日,全球首个达到100个参展国家的美术展览——“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丝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共有102国567位艺术家的 601件作品参展,涵盖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多媒体作品。这象征着我国美术界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日益提升与自主话语权的体现,也为文化古都北京增添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迷人风采。

今年,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也引进了不少国外展览。如1月13日,由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展览,展出了来自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八大藏品部和欧仁·德拉克洛瓦博物馆(隶属卢浮宫博物馆)的126件(套)珍贵藏品。3月27日,76岁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吕佩尔茨来到了中国,带着他自1968年至今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共计104件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11月,吕佩尔茨与中国艺术家周韶华的双个展在湖北举办,创造了在新的语境下的中外“对话”。6月17日,“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莱顿收藏的70余件绘画藏品,这也是莱顿收藏的首次全球巡展,旨在推动公众更广泛地了解与欣赏17世纪荷兰的艺术杰作。

中国艺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有过了解世界的渴望,也有过渴望世界了解中国的焦虑。“走向世界”不能因为追求速度而乱了步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中国艺术的各种探索和实践,需要我们以一种文化自信的态度,呈现全面的、正在发生着的、真切的中国艺术。

最慷慨

2017年,共有16个项目被列为本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它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的“常沙娜作品捐赠收藏项目”“袁运生作品捐赠收藏项目”“高帆、牛畏予作品捐赠收藏项目”“萧娴作品捐赠收藏项目”“武永年作品捐赠收藏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力群作品捐赠收藏项目”“王琦作品捐赠收藏项目”;中国国家画院的“刘焕章作品捐赠收藏项目”;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杨可扬作品捐赠收藏项目”;广东美术馆的“王玉珏作品捐赠收藏项目”;北京画院美术馆的“卢沉作品捐赠收藏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田世信作品捐赠收藏项目”;浙江美术馆的“刘墉、毕薇薇收藏作品捐赠项目”。

除文化部收藏捐赠项目外,3月28日,四川美术馆,一天之中相继举办了“刀锋民魂——张漾兮先生作品文献展”暨四川美术馆张漾兮先生作品捐赠仪式,以及“上善若水——张鼓峰捐赠作品展”。4月2日,刘迅和路德维希夫妇捐赠的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伏尔加河之声——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艺术爱好者对文化事业的一腔热忱与义不容辞的使命同样令人钦佩,也为社会树立了楷模。6月,曾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的何刚同志在一起工程事故中不幸遇难后,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之上。11月10日,金恒绪先生和家人向故宫博物院捐赠奕劻及夫人肖像绘画;11月30日,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了《丝路山水地图》。

艺术品捐赠国家,往往体现出大家崇高的艺术境界和对国家美术收藏事业的鼎力支持。展示出来的,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捐赠者的胸怀。如何用好这些捐赠,是更为重要的一种责任。

最科技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带来便捷和无限的可能性。有国外的艺术家团队为了改变博物馆“无趣”的体验,开发出来可以让“肖像”动起来的艺术博物展览。这个团队开发了一个APP,将当代的AR技术与历史著名的肖像画结合,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R的应用程序看到原本固定在画中的人物做出一些神奇的动作。

今年2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宣布将公有领域的图像开放给公众无限制免费使用。据称,这批开放资源包括来自20万件藏品的37.5万张高清图片。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NA)今年仅一周就收到了200万条短信。该馆现有馆藏作品3.4678万件,研究表明,观众以平均7秒的速度一件不落地看完需要近3天。于是,“Send Me SFMOMA”短信服务项目应运而生,人们发送短信便可收到馆方发送的相关主题藏品图片以及文字说明。

无独有偶,上海当代艺术馆迈进第十二年,化身实验室。2月21日,“聚场——转媒体艺术展”展览,推出第一场“转媒体艺术+”的剧场、影像、音乐全新融合的表演活动。10月14日,“最美节气之美力中国”艺术展在上海方太生活家开幕,展览展出台湾“3D奥斯卡”导演曲全立,根据中国二十四节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精心打造的一段3D总序视频与24幅以AR方式呈现的节气短片,让观众感知和认知到这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美学。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础,集艺术、科技、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体艺术成为今年文创市场炙手可热的新兴艺术表达形式。如5月20日,798艺术中心展出的“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浸入式展览就用新媒体形式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同样的,7月15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的“zip未来的狂想——小米·今日未来馆”展览中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让人眼前一亮。

借teamLab创始人猪子寿之的一句话:将科技与艺术相连接,我们也许可以让人们的生存变得更加积极。数字化的概念本身就是去拓展人类的表达,这种利用全新的数字技术打造的艺术形式不仅仅可以拓展艺术自身的边界,同时也改变人们看待艺术的角度。

关键词: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