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先生对习气问题比较重视:“我的书法没有习气”

2018-01-26 22:36:36         来源:光明网|0   

 

艺术家简介

孙克,1938年生于天津市。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等职。多年从事美术编辑及美术史论、美术评论工作,兼擅书法。自幼习书,苦无名师而不得要领,然心实慕之。上世纪六十年代始潜心研究书法,以古人为师。读书、临碑贴40年,逡巡于书学门庭至今,未敢称登堂。临书自褚遂良《孟法师碑》始,取其平正,由此及于唐人诸碑,多所浏览。1964年始专力于北碑,临《郑文公》20余年。旁及《张玄墓志》、《泰山金石峪》、《瘗鹤铭》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临《书谱》至今。喜宋人书,临米芾帖,观苏黄巨迹。倾心明遗民诸老,敬服傅山书艺与人格。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主要专业报刊发表论文数以百计,近百万字,出版有《孙克美术论文集》,收入论文80余篇,40万字。并有《黄秋园艺术评论文集》、《巨匠集黄宾虹》等编著。

采访中国当代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孙克先生现场

和著名中国当代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孙克先生前一次见面还是去年底,冬天的日子里,在南京举办的“翰逸神飞——孙克书法艺术展”上,先生的个展。再次见面已是初夏,一个风朗气清的上午, 5月10日,扬州市美术馆“中国梦·笔墨情”2017畅美扬州·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上。

五月的扬州还留有些许春的气息,阳光却已带来夏日的炙热,一切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令人联想到中国画画坛也有同样的期许。29位国内当代中国画界代表性艺术家的百余幅精品力作,以颇具时代感的艺术表达,让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之思,在江南的美术展堂里澎湃、激扬。对于“中国梦·笔墨情”展览,孙克先生介绍:“基于文化传统、生活体悟和艺术个性的稳健开拓,是此次展览的主调。” 谈及自己的书法创作,孙先生由自身学养和视野出发,谈了几点看法。

把思想的锁解开,去延伸、去突破

尽管是北方人,孙克对江苏有很深的感情,不仅是因为与众多江苏画家几十年的手足情,更是对近年来江苏的中国国创作氛围的赞赏。谈及江苏,他说:“江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魏晋南北朝起名家辈出,尤其到了元、明、清三代,绘画史上的一流大家和主要画派有一大半以上产生在江苏。江苏省中国画学是由江苏省文化厅主管的中国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是一个文化公共事业。学会工作有声有色,一是发扬中国画传统,二是在世界各地设立中国画创作基地,走出去,让西方了解中国艺术;三是调动人才积极性,发挥领军人物作用,团结各流派画家们,有信心创作精品,多出精品才有中国画的繁荣,为时代和人民而创作。江苏中国画学会是人文聚合的平台,携手相聚,因势牵引,正在形成江苏画坛的文化现象。理想、行动、智慧也由此生发出来。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画法以及画理,成为东方绘画艺术的象征,流派众多。珍爱、敬畏我们的艺术传统,通过艺术实践继承与发展,并把思想的锁解开,只要愿意去延伸、去突破,就会让我们的文化艺术之美在这世界发亮。”

重复自己就会习气上身

孙克先生儒雅谦逊,哪怕是在去年的个人书法展上,他也是自谦地说:“我长期从事美术史论,一直是为人做嫁衣,办个人书法展给自己做了件小嫁衣自己穿上了。我每天都在写字,写了70年,从描红开始。从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书法,以古人为师。读书、临碑贴40年,后巡于书学门庭至今,未敢称登堂。大约在1964年前后开始临摹《郑文公》,旁及《张玄墓志》《泰山金石峪》等,80年代后临《书谱》至今。喜宋人书,临米芾帖,观苏黄巨迹。倾心明遗民诸老,敬服傅山书艺与人格。书法研习从来没有间断过,有很多思考和广泛汲取。书法,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舒展,追求功利性就坏了,写不好。写字是精神慰藉。锲而不舍,看准目标,不断做,就会有成绩。”

“我的书法没有习气。”孙克先生对习气问题比较重视,他说:“所谓习气是江湖气和俗气。黄宾虹说,庸史之画有二种:一江湖,二市井。此等恶陃笔墨,不可令其入眼;因江湖画近欺人诈赫之技而已,市井之画求媚人涂泽之工而已。画画忌讳有习气,江湖和市井,沾染不得,书法也是。一味霸悍是江湖气;柔美甜俗,染市井气。市井气就是俗气。”

孙克说,当下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面对滚滚商潮,能静下心来非常难,书法家也不例外。更不要说在书法、篆刻、国画、三个领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潜心研究了。许多书法家成名后,就不临帖了,由着性子重复个人的书写习惯了。重复自己,就会习气上身。习气是习惯性毛病。克服的办法就是不断拿出时间临摹古人。有人认为,临帖是初学者的事情,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临帖不光是学古人的笔法,还有比笔法更重要的深层次东西在里面。但是很多人,包括书法家,临写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深入不到精神层面去,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技法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临帖的全部。一个经典法帖它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下来,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领悟技法是打开精神大门的钥匙。像王铎那样的大师都是一日临帖,一日创作,隔日往复。王铎之所以如此看重临帖,对临帖的理解已超出了技法层面。艺术精神层面的东西比技法要复杂得多,一日一日慢慢浸润,一点一点沉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书法是一种文化,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一种成熟,它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最后达到成熟,是自然而然的成功境界,不是一种刻意追求、制造的东西。书法是非常规范的,古人流传下来的审美规范和审美要求。书法是先失去自由,再获得自由,先练耐性,再练个性的艺术。”这是孙克先生的肺腑之言。

写字是火候,靠功力修养

孙克说:“对于中国画来说,笔墨不仅是赖以存在的躯干,更是它的灵魂。在笔墨点画中,不但能看到画家的功力修养,乃至人品性格,这是中华文化精深奥妙所在。书法也是如此,像我的个性比较柔和,比较温文儒雅,你要我做金刚怒目式的风格,我是绝对做不出来的,把个性、学养、认识、能力都表达出来,那就达到了我的目的。”

在深厚传统继承和独特个性审美之间觅得最佳平衡点之后才会有独造。孙克说,有些人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探索新的审美规律。如果是很努力、很认真地去做,这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我们有些人坚守传统,把传统的精髓、独特的艺术规律继续延续下去,这些人的努力同样重要。但是,不要搞一窝蜂,追时尚搞流行没有意思,最后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我们要追求精品意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出现时代的经典。尤其是传统基本功。黄宾虹说,临摹是长期的过程,不能“出脱太早”。所谓“出脱太早”,就是根基和修养不够,就急于自立门户。

一定要开阔的胸襟

中国书法,体现的是一种高度的写意精神和抽象审美功能。谈及艺术家修养,孙克先生聊了很多。他说,书法艺术,说到底就是书法家本人的自我精神写照。书法家要取得艺术上的突破,最关键的就是实现自我的觉醒和自我的突破。因为笔墨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法帖也是一个桥梁而已,最重要的是书法家要实现一个发现自我,表达自我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个人的胸襟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此外,足够的人文素养和国学根基也很主要,中西方礼仪、文化文艺状态、音乐、戏曲等。说到这里,孙克先生还透露了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我很想当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对我影响很大。我很想上戏剧学院表演系,现在还记得。”

80岁的孙克先生如今依然很忙。他说,现在还每天读报纸五种,有的浏览,有的细读,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等。把胸襟开放,把眼界开放,胸怀博大才能理解艺术境界。心态决定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有情怀,与人为善,人人对你也好。

艺术境界,如果抛开笔墨功夫而外,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他的个人胸襟和胸怀。在采访孙克先生时,总是被陌生的参观者打断,不停地有画册递过来,希望孙先生签名。孙先生都和蔼待之,来者不拒。孙先生的友善与耐心,可见一斑。

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可以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我不赞成以西方现代艺术的模式‘改造’书法,不等于谨守古人绳墨,不思进取。问题在于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具有其独特性,书法不是造型艺术,书法要受文字内容的‘捆绑’。”孙克先生如是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无论是书法家,还是普通人,写字都是精神的释放和舒展。诗词落笔下,通过书写,通过笔墨感悟,在读写中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内在理趣,涵养品德性情,铺展人生底色。

关键词: 习气 孙克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