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伟:京西太平鼓耍的就是民间范儿(图)

2017-09-26 10:36:15         来源:|0   

高洪伟(左)在长城上表演京西太平鼓。

高洪伟(左)与表演队成员在表演太平鼓。

小学生在表演京西太平鼓。(资料图)

高洪伟:男,43岁。北京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艺人。2008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唐代已有,外形与团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动作敲击。因单面蒙皮,太平鼓又称“单鼓”,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后用于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旧历除夕、灯节时人们都击太平鼓并演唱、舞蹈,以求“太平”之意。太平鼓在清末由京城传到京西门头沟地区,是为“京西太平鼓”,很快成为京西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2006年5月,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形式

太平鼓集竞技性、趣味性和即兴表演于一体,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象征,是典型的北京地区汉族民间舞。京西太平鼓独特在它边打边舞、鼓舞结合的特点。跳时,人们结合舞步,使劲扭动腰部,一边以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的鼓法不断击鼓。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也可间打间唱。舞离不开鼓点,鼓点又随舞而变化,鼓和舞有机配合。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人鼓合一。老艺人们认为,太平鼓耍得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由于过去妇女缠足,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和“艮劲”。

太平鼓音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鼓点”和“唱曲”。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分之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被称为“双鼓点”。

“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作为一门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太平鼓自清末传入北京门头沟地区。以往每年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请手艺人打鼓圈、蒙鼓皮。男女老少几乎都会打上几套鼓点。这一耍就是三个月。直到来年二月初二,才将鼓挂起来,忙活春耕。

尽管太平鼓在京西老百姓心中具有极高的文化认同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质朴的鼓点渐渐流于口头。传到高洪伟这一辈,整个三家店村,也就父亲高殿启一人打得像样儿。上世纪80年代,高殿启带着儿子和小伙伴们重新拾掇起这门技艺,通过庙会、花会让太平鼓重现光彩。2006年,高洪伟毅然扔掉“铁饭碗”,从首钢辞职,一门心思组织京西太平鼓表演团。团队由4人发展到现如今的40人,队员也都是利用下班时间排练和演出。

记者采访高洪伟时,他的团队正在备战明年全国“群星奖”舞蹈大赛总决赛。为了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舞蹈被更多年轻人认同,高洪伟在舞蹈的编排中头一次尝试植入故事情节,用第一视角带出太平鼓艺术的古往今来。“这出《北京玩意儿》要的效果,就是鼓点‘啪’地把观众拍醒了,拍乐喽。”高洪伟说。

太平鼓最早基本都是女人来打的

南都:京西太平鼓跟其他鼓有什么区别?感觉太平鼓特像一把扇子。

高洪伟:我们在演出现场,很多人都在那儿问:你们这是扇子吧?实际上,这不是扇子,它是汉族单面鼓。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鼓面是用羊皮做的,用牛皮就太厚了,羊皮声脆。鼓柄下端还拴着几个小铁环儿,这环儿一晃还能起到伴奏的作用。我奶奶他们那辈打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鼓,羊皮多贵啊,那时候条件不允许,但是大家都知道怎么玩儿。农闲的时候老百姓没事干,就拿把扇子,家里有芭蕉扇你知道吧,再从树上掰根棍儿,然后“啪啪啪”,几个小脚老太太就在田间地头跳起来了,这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方式。

南都:这种鼓槌击打鼓面的时候有什么讲究吗?

高洪伟:太平鼓的鼓槌是用藤条做的,藤条有弹性,击打时候声音也更饱满。鼓槌的顶端用红布包着。但谁要使我这鼓我首先跟他讲,你千万别使这鼓槌头打。这头一打,二百块钱就完了(笑),一打就漏。打太平鼓得是鼓槌和鼓整个面儿的接触,鼓槌头根本打不着鼓面。这样敲起来鼓的声音非常的脆,但像今天阴天,我这鼓的声音就完了。

南都:为什么声音就完了?是因为受潮吗?

高洪伟:对,羊皮容易受潮,一受潮声音就发闷,要是赶上演出的时候下雨,你再使劲敲也没声儿,就跟敲布一样。所以京西太平鼓到了南方就真得“看天吃饭”了。我们去台湾演出的时候,空气特别潮,你猜我让他们怎么着?不是有那种舞台用的大灯吗,我们用灯烤鼓,烤干了赶紧演,演完以后马上就又软了。但是太干了也不成,外面太阳特毒,鼓面绷得倍儿紧,薄薄一层皮,一碰就破了。一场演出毁三个两个很正常。唯一的办法,就是喝一口矿泉水,“噗”往皮子上一喷,这样就软和了。不过我们平时排练的时候都是用布做的,就连布的都得坏。

南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太平鼓的?

高洪伟:应该是在10岁左右,我今年43岁了,也就是1980年左右吧。我们家兄弟姐妹四人,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他们都没学。因为当时连电视机都没有,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我父亲高殿启就以个人的名义,组织了我和我的几个小伙伴,成立了太平鼓表演队。太平鼓早前也叫迎年鼓,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我们就在村里面给村民表演,祈求太平和来年丰收。

南都:你父亲是跟谁学的呢?

高洪伟:他是1935年生的,解放前他就会打了。民国时候,我奶奶和村里的妇女都会,她们在自家院子、街巷和田间玩,我父亲就跟着把这东西学下来了。太平鼓最早基本都是女人来打的,没有男人跟着掺和。男人打太平鼓,是二十世纪以后才兴起的。因为过去妇女缠足,站不稳所以老得颤着。打起鼓来就形成特有的“扭劲”、“颤劲”。至于我奶奶具体跟谁学的,我也没听她说过。

南都:能说说你当初学艺的过程吗?

高洪伟:我所在的门头沟区三家店村当时有个大队,在一座庙的大殿里。每天晚上,我跟几个发小做完功课吃过饭,就跑到大殿里跟着我父亲练。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击打太平鼓只是伴奏。说实话,这个民间的东西不是特别好教,所以首先是跟着父亲看,你不会看就不会跳。看他怎么抬腿,怎么下腰,胳膊又怎么抡。你体会它的味道以后,自己再去模仿,这样一点点地才能积累。包括我现在教学生,也是我在前面示范,学生看。那会儿除了学太平鼓,还套一大头,学大头鼓。摘了大头,拿一绸子就扭东北大秧歌,学得很杂。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