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应挖掘其中的养分
2017-12-12 20:05:51 来源:中国新闻网|0
1988年1月14日,首个台湾返乡探亲团从台北出发,绕道香港前来大陆。阔别故土四十载的老兵抵达广州,并未直接回家,而是前往西安拜谒黄帝陵。 “这也算完成半个世纪前林献堂、丘念台等台湾抗日前辈的遗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杨祖珺近日来北京参加纪念两岸开放民间交流30周年活动,谈起30年前自己推动并参与台湾返乡探亲团的故事,一切恍若昨日。
作为上世纪7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的重要推手,杨祖珺说,正因投身民歌运动,她才会在30年前积极推动老兵回乡。
她还记得,1970年代台湾流行“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的顺口溜;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唱英文歌曲、吃汉堡喝可乐、读美国名校成为一代乃至几代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而“我们自己的文化与歌曲被忽视了”。
原本也打算赴美留学,杨祖珺因缘际会进入了《夏潮》杂志社工作,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也了解了当时大陆的发展情况;受到李双泽等民歌运动奠基者的影响后,她响应“唱自己的歌”的号召。
“《少年中国》《愚公移山》《送别》这些歌对我影响很大。唱歌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是自我文化表达。‘唱自己的歌’代表了文化觉醒,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也是对一味西化的反对。”她说。
正是基于这份文化认同,杨祖珺致力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也决定尽己所能帮助老兵回大陆探亲。
转眼间,30年已成为过去。杨祖珺认为,两岸交流合作固已成大势所趋,但很多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认知却存在“时差”。“如今的大陆经济社会经过高速发展,早已不是60年前或30年前的模样,可我接触过的一些台湾学生对大陆的了解甚至还不如我的父辈”。
对此,杨祖珺认为,台湾的一些政治人物和大学教师要负起责任。长时间的不当教育和出于政治算计的刻意抹黑,让台湾年轻人不能客观了解大陆的发展,很多没到过大陆的学生仅凭想象,拼凑心中不完整甚或扭曲的大陆意象。
她表示,虽然两岸开放交流已经30年,2008年起更一度步入“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大部分交流合作限于观光、经贸等具体议题,对历史和文化维度的了解与体认则相对缺位。长期的“去中国化”教育,让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杨祖珺说,两岸有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应挖掘其中的养分,用文化的力量弥合台湾青年的认知“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