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要“活”起来

2017-10-09 15:55:28         来源:羊城晚报|0   

“广州市公布了566处历史建筑、近3000处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我们的历史建筑是不是公布得越多越好?多了,以后保护的压力会不会特别大?少了,是不是保护的力度不够?保护是不是难以落实?”在日前由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期·新理念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践与展望》论坛上,来自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真知灼见,有专家指出,广州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面临产权、资金、技术三大难点。

难点1 产权之痛

截至目前,广州市已正式公布了566处历史建筑,此外还有近3000处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这些老建筑是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活化的多种需求。

论坛上,广州岭南建筑研究中心建筑规划部部长王霖谈到,该中心在日常实践中做过一个统计,目前来咨询的主要是集中在历史城区,海珠、荔湾区、越秀,越秀区比较多,还有花都区和番禺,主要的产权结构还是以私宅为主,占78%左右。

“产权是很多历史建筑的根源,现在一栋房子经过很多代的传承,那这个业主就是共有的基本上达到了几十人。而且有很多在海外,还有华侨,基本上很难达到一个申请修缮的条件。”王霖说,根据《物权法》,如果要大动作的话,需要三分之二的共有人或者是全体共同人的同意,才有进行修缮的可能,这个是一个问题。所以很多来咨询的,基本上都只是采用轻微修缮的方式,完善一下现在居住的需求。

公房和混合产权房也存在同样问题,往往要整体修缮它需要各方面的同意,原来可能是一栋一家人,最后变成了一个集体式的住宅。

难点2 资金之惑

资金也是老调重弹的问题。政府专项资金真的不能用吗?据了解,广州市文物保护基金对于历史建筑一般是不能用的。至于历史建筑的专项基金,目前办法还没有出来。

“很多业主为什么都将历史建筑租给他人来做仓库或者是做其他?说明业主还没有真正地投入进来。这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王霖还提到,开发商有没有反哺的机制为旧城注入新活力?他举例,有人在西关购买了一栋楼,打算修缮这栋历史建筑,从房屋测量、图纸设计、样式定制、建筑施工到竣工验收每一项都要钱,五年前一次修缮成本在300万元,但是五年内由于老化的原因必须要定期重新修一次,基本上每个月的维护成本大概是1万元,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业主很难养护这种“奢侈品”。

难点3 技术之困

“在修缮过程中,我们在现场听到最大的声音就是‘这个现在做不出来了’,为什么做不出来?”王霖分析,第一是传统技艺的缺失,广州工匠队伍不足,就整个珠江三角洲来说,灰塑和砖雕还不多,我们在呼唤匠心精神的回归,如何建立工匠队伍为历史建筑的修缮提供更好的技术?

“做不出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太贵了。比如各种各样的花色砖,传统的水泥花砖可能是25元/片,佛山的某一个厂可以代替的,瓷砖就5元/片就解决了,但就不能保持原汁原味了。

另外,新技术的应用与适应性更新,包括增加光伏板,这个是响应中央号召,为新能源的发展,也为旁边提供一个供电的功能,接入国家电网。但这样的东西可以看到它对我们的历史建筑的风貌部分还是起到一些影响。

专家灼见

只讲保护是不够的

历史建筑太多了,就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如何看这个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世福直言,本就不该列历史建筑,“我们有重大的教训,就是建筑在挂牌之前被赶拆强拆了,因为一旦挂牌它就是历史建筑不能拆了。”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广州发生罕见强拆历史建筑事件,金陵台、妙高台民国建筑未能在“缓拆令”下幸存,罕有的上世纪 4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被开发商一夜拆光。

王霖告诉记者,历史建筑公布以后,的确有很多业主不理解,因为相对一般的建筑,历史建筑受到很大关注,业主的部分权益受限,而且修缮费用高。在王世福看来,“产权是你的,历史是公共的”,但目前全社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法国人是最重视历史的国家,它的理念是支持建筑活化功能,而不是让这一座建筑变成历史建筑。

东南大学教授阳建强也认同王世福的观点,“强调了外观保护,没有考虑它如何使用?有可能形成一种消极保护的状态。保是保下来了,但可能就是把它冷落在那边。这样非常可惜,没有把历史建筑的价值挖掘出来。只注重了外观,但是实际上对于里面人的生活没有关注。”

历史建筑的保护如何达到一个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少瑜提出,当规划和城市更新的角色都由真正的公众力量做出时,才能是真正的公众参与。(赵燕华)

关键词: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