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五言诗》 郑板桥 64.5cm×69cm 清代 轴 北京画院藏
2018-01-03 17:27:19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0
展览现场
2017年12月22日下午,“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之二”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将国内六家重要齐白石收藏机构的六十余件套精品汇聚一堂。展览策展人薛良表示,相比于之前北京画院自藏的齐白石书法作品展,此次展览之所以面向全国征集展品,就是要解决齐白石书法“从哪来”的问题。为观众了解、欣赏齐白石书法艺术的发展流变提供了一次绝佳的机会。
展墙上通过浅浮雕的形式表现出齐白石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书体
“我生无田食破砚”源自古代文人苏东坡的诗句,清代篆刻名家黄易曾以此句治印。齐白石习篆刻初期,曾专门临刻过黄易的这方印章。这句印语虽是齐白石早年仿刻的无心之举,但是在后人看来却成为他一生艺术生涯最真实的写照。他生于湖南湘潭的穷苦人家,祖上只有几亩薄田,为糊口学木工雕花。却爱书画,幸遇恩师胡沁园,得篆刻法,又走上艺术这条收入不稳定的道路,以卖画为生。曾一度入不敷出,前半生甚是艰苦。
展览按照齐白石的书法艺术脉络,按时间顺序分成四大板块,分别用白石老人作品中的诗句命名:第一部分内容讲述了他早年书法面貌的产生原因及其师承;第二部分展示了他在前往北京生活后书法艺术上的独创;第三部分以他在卖画过程中所写的润格和门条组成,展现他的性情和民族大义;第四部分是他在晚年的书法和诗词特点,与和平年代相呼应。
“日洗砚池挥宿墨”: 临古摹今
这一部分有一些齐白石作品以外的书画碑帖作为旁证。展览开端,郑板桥的《行书五言诗》和吴昌硕的《墨竹》意在表明齐白石早期书法所受的影响。展览现场展出了影响齐白石书法和篆刻演变的两个碑帖——《天发神谶碑》和《荧阳郑文公之碑》的拓片,都来自李苦禅先生的旧藏 。展厅中央是齐白石临摹金农的《水族四条屏》,而金农的八开《花卉册页》分列两边,相互映衬。展览中还陈列了齐白石收藏的当年来自学生李可染的拓本,他独爱陈抟的这一幅,从中便刻看出白石老人的书法审美取向。
《行书五言诗》 郑板桥 64.5cm×69cm 清代 轴 北京画院藏
《天发神谶碑》 74cm×229cm 无年款 镜片 李苦禅先生旧藏
《荧阳郑文公之碑》(带碑头)29.5cm×252cm 无年款 镜片 李苦禅先生旧藏
《花卉册页》金农 25cm×32cm×8 清代 纸本设色册页
《水族四条屏之游鸭图鱼图》(局部) 齐白石 174.5cm×17.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拓字横幅 陈抟 31cm×301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四十岁之前,齐白石主要学何绍基,李北海的行书,晚年学碑。金农的楷书多用于誊写他的日记。齐白石早年书法从馆阁体入手,正式拜入胡沁园师门后,才在老师的影响下临习清代湘籍书家何绍基一体。随着远游眼界的开拓和“衰年变法”期间画风的转变,齐白石陆续从金农的抄经体楷书、李北海行书、汉碑篆书以及海派名家翰墨中汲取影响,逐渐走出一条“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的艺术道路,最终形成独具个人风貌的书体。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书法家,诗人,出身书香门第,道光十六年进士,曾管理四川学政。清代碑学勃兴,他的字既有北碑沉郁雄强的力感,又有南帖潇洒飞动的神采,他的书学创新对后世书坛以及湖湘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又称李北海,字泰和。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等职。李邕为行书碑法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
致胡沁园信札册(局部) 齐白石 25.5cm×18cm 1923年 册页 辽宁省博物馆藏
行书《麓山寺碑》轴 齐白石 79cm×34.5cm 1911年 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