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金台随感:变味的贺卡

2017-09-30 09:37:03         来源:|0   

 李伟明

  一年的时间又只剩个尾巴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正是新一轮贺卡准备闪亮登场之际,一些单位也在为此事忙得不亦乐乎。凭感觉,今年的情形应该和以前大不一样。为了证实这一点,这两天,专门询问了几个在邮政部门上班的朋友,反馈的情况是,现在前来洽谈定制贺卡业务的国有单位,影子都找不到了。看来,前不久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记忆中的贺卡,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初中的时候。那年头,生活单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显得纯朴多了。辞旧迎新之际,同学们纷纷掏出平时不大舍得用的零花钱,买上几张贺卡,选择若干好友,认认真真地写上几句祝福的话,或邮寄出去,或直接交到对方手上。收到的贺卡,因为不可能太多,便显得珍贵了,至少得好好保存几年吧。那时的贺卡,块头不大,是真正的卡片一张,但简单而不失美观,印在上面的一些摄影、美术作品,至今让人忘不了那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画面。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贺卡也“与时俱进”了。形式上,纸张越来越大,到后来,有的规格比一本16开本的杂志还大,反而让人不方便存放;包装越来越豪华,高档些的还在里面附上了纪念邮票之类。在这种形势下,寄小版的贺卡、简单的明信片似乎显得“掉价”了。自然,价钱也越卖越贵。多数贺卡还和兑奖挂上了钩,我认为,这也是贺卡变味的关键之处。到了新年前后,收到的贺卡数量一年比一年多,看上面的内容呢,恰恰相反,越来越单一,基本是千篇一律、放到谁身上都能用的套话。到后来,很多人寄贺卡,连字都懒得写了,姓名、贺词都是打印的,有些甚至则连贺词也省了,打印个名字寄过来就是。那方方正正的印刷体文字,一本正经,规范得近乎冷漠,哪里还能让人感受到新年问候的温馨?还看过一些比较繁忙的成功人士,把收到的贺卡或自己的通讯录交给手下的人,让他们照着地址填写就是。呵,原来,某某先生寄给我的贺卡,不是出于其本人之手,甚至,他都不知道“自己”给我寄过贺卡呢。收到这种贺卡,明白真相后,只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贺卡走到这一步,已经完全偏离了它的初衷,变得和感情毫无关系。寄给你,不等于惦记着你;不寄,也未必遗忘了你。寄与不寄,都是一回事。每年收到这一大堆贺卡如何处理?对许多人来说,只剩下一个兑奖的意义,兑奖时间一到,中了奖的交给邮局,其余直接进垃圾筒。

  当初,发明贺卡的人是否知道,这东西最终居然演变成这种结果?

  这还不算。真正成问题的,是公款的介入。因为花的是公款,印制、寄发贺卡便可以不计成本、不算数量了。于是,对有条件的人来说,只管大大方方地见人派发,反正不要自己破费。还有不少单位的贺卡则因为生产过剩,制作出来后,相当一部分根本就没有进入流通环节,来年直接成了垃圾。在具体操办过程中,回扣、提成等各种猫腻又隐匿其中。如此一来,泛滥的贺卡不仅耗费了资源,稀释了亲情友情,还在为不正之风推波助澜了。

  如此种种,禁止公款消费贺卡确是势在必行。公款退出贺卡市场之后,贺卡的明天会怎样?我想,尊重市场规律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贺卡已经到了仅仅为公款消费而存在的地步,那么,这样的贺卡告别历史舞台也罢。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9日 24 版)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