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越窑青釉瓷茶具

2017-09-30 10:02:05         来源:|0   


 

图1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闻于鲁周公,兴于唐五代,盛在宋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在饮茶过程中,创作了许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1975年镇江市何家门五代砖石墓,出土一组茶具共4件,均为越窑青釉瓷。其中,除1件青釉带托茶盏残缺外,其余3件器物均完好,现介绍如下: 

  青釉团花带盖执壶(图1),通高20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7.9厘米。塔式形盖,直口,短颈,丰肩,球腹,圈足微外侈。肩部设流,流细长略有弧度,流口与壶口相平,柄高于壶口。器盖饰云纹和羽状纹,颈部、柄与流饰云纹,肩部饰卷叶纹,注身饰四组缠枝团花与折枝花图案。胎浅灰色,细腻,全器施釉,釉色滋润。 

  青釉鹦鹉纹茶碗(图2),高7.9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径6.9厘米。敞口,口微外撇,弧腹,下腹渐收,圈足。碗心(图3)饰一对鹦鹉纹,鹦鹉头尾相向,刻划线条简洁。胎浅灰色,细腻,全器施釉,釉色青翠润泽。 

  青釉莲瓣纹渣斗(图4),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9厘米。喇叭形口,口微敛,扁圆腹,圈足微外侈。口沿下刻划二周弦纹,腹部刻划三层莲花瓣纹。胎浅灰细腻,全器施釉。 

  这组茶具具有时代特征,因晚唐时期出现了点茶,短流水注变成长流的执壶,饮茶用的茶碗分为带托茶盏及大碗两类,通常在大碗里点好茶,饮用时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盏中饮用。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器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五代越窑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省慈溪一带,这时期的越窑已被吴越钱氏王朝垄断,将越瓷生产推向新的高峰。由于装烧工艺的改进,成功控制窑炉还原气氛,使得“秘色瓷”即青釉色瓷比北方白釉瓷成色的稳定性有所提高,釉层匀净如玉,釉色晶莹滋润。秘色瓷是越窑青釉瓷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表明,秘色瓷至迟出现于晚唐时期,全盛于五代宋初,北宋中期以后渐趋式微,北宋晚期随着越瓷的衰落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文不但极尽赞美秘色瓷器釉如“千峰翠色”,而且明确指出其为越窑所产。晚唐诗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亦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不惜连用“捩翠融青”“巧剜明月”“春水”“轻旋薄冰”“盛绿”“古镜破苔”“嫩荷涵露”诸溢美之词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纯净与器型精巧,且点明秘色瓷为当时贡品之一。

图2

图3

图4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