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角坪的春天》是一部艺术家早年经历的自述史

2018-01-03 17:27:25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0   

 

时值隆冬,笔者随“华侨城•安仁双年展”媒体团来到了安仁,和笔者去过的喧嚣热闹的小镇相比,安仁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宁静祥和。四川的冬日,阳光温煦纯净,路边不时能看到绿树遮映下的老街道、古玩店和广场上的钟楼、有轨电车。虽然展览开幕至今已经两个多月,小镇上依旧能看到街头巷尾悬挂的双年展绿色的海报招贴。

安仁•刘氏庄园•收租院

安仁街头景观(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安仁公馆建筑(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安仁有轨电车

安仁夜晚街道

安仁镇位于成都西侧,今天这座安静的小镇很多人已经不太熟悉,但提起“刘文彩“和"收租院”怕是国人无不不晓。安仁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直到近代它开始大放异彩,不仅是刘文彩的刘氏庄园,安仁这个仅有3.2平方公里的小镇竟然容纳了27座民国时期乡绅和军政要员的公馆,时至今日,不仅这些建筑本身具有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独特魅力,当年作为阶级斗争典型的刘氏庄园在历史的变迁中已经成为乡绅宗族文化的经典遗址。

收租院局部

大邑县刘氏庄园博物馆

收租院是20世纪60年代四川美院师生集体创作的现实主义群雕,这组史诗般的雕塑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的技艺融而为一,生动、深刻地塑造出众多不同身份、年龄和个性的形象,可谓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空前的创举。不仅在国内被高度赞誉,也被西方左翼思想家誉为超现实主义雕塑。围绕着收租院,后续又产生了蔡国强的《威尼斯收租院》、2011年炎黄美术馆再次展出收租院的新闻事件,不断引起社会关注。

“华侨城•安仁双年展”是近年来四川规模最大的双年展

吕澎为媒体记者导览

可以说安仁这块平静土地上自近代以来就不断孕育着历史与当代,现实与传统的碰撞融合、延宕与嬗变。而近日在安仁举办的“华侨城•安仁双年展”可谓安仁历史上又一次重要文化盛事。这是一部关于时间与历史的展览,是居于当代意义下对历史的回眸和思考。按照总策展人吕澎的解读,安仁双年展的主题“今日之往昔”的当下含义即是:再一次理性地审视历史。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时间、看待当代和过去的关系。吕澎反对奇观式、天外来客般的展览,他一再强调展览需要提出问题。他希望双年展能与安仁这块土地生发关联。将安仁置于全球化与地域性交叉语境中进行抽样式考察,使之呈现出多重视角透视下的当代艺术。展览四大版块“谱系修辞“、“十字街头”、“四川故事”、“回不去的未来”是几位分策展人对“今日之往昔”这一主题的不同诠释。而每个板块的艺术家又有对主题独特的诠释,这里既有世界、国家的宏大叙事,也有个人化的微观视角。

海报

“华侨城•安仁双年展”也是自2013年成都双年展之后,在四川地区举办的最大规模、学术水准最高的双年展,展览云集了海内外18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除多位国内重量级艺术家外,也包括威廉•肯特里齐、朱安•朱娜斯伊利亚、卡巴耶夫等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国际艺术展览中的常客。安仁双年展也是华侨城进入安仁以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第一个国际品牌活动,是华侨城集团“文化+旅游+城镇化”项目的实践。自2017年10月28日开幕后双年展吸引了约数万名观众参观浏览。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赵州桥,综合材料,陈文令

此次双年展的主展区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展馆为改造后的宁良机械厂的旧厂房,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率领团队设计改造完成。场馆除金属梁架顶棚外,保留了旧厂房灰色的主体建筑,厚重而素朴。进入展区广场,第一眼就看到一座硕大的拱桥式装置作品,这座由赑屃(古代神兽)、斗牛、大卫像、熊猫、算盘和桌椅等造型混搭在一起,它通体银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陈文令这件巨大的“赵州桥”可以看作整个展览的一座地标性作品。

谱系修辞:国家、民族、个人的“想象共同体”

在第一版块的“谱系的修辞”中收纳了中国多位一线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徐冰、陈丹青、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陈文令等最新的作品,在这一板块中,四川重量级艺术家比重很大,张晓刚、周春芽、叶永青、何多苓、庞茂琨、张小涛等艺术家都有作品呈现。这一版块可以遍览中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艺术最经典的样式语言,也是以今日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

第一板块现场

舞台,布面油画,张晓刚

“租”-收租院,环氧树脂,李占祥

四川美院雕塑系师生在安仁镇刘氏庄园雕塑《收租院》,摄影牟航远,牟恒

这一板块中不乏对安仁经典元素的提炼与再创作。张晓刚在考察了刘氏庄园后,绘制了布面油画《舞台》,这幅作品将不同年代、身份的床、雕塑、浴缸、扛枪少年置于同一场景中,形成一种错位的图景记忆。而李占祥将目光聚焦在经典“收租院”,将收租院中人物形象置换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多位大咖,作品不仅诙谐幽默,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精英的群展与戏仿。牟桓的作品呈现了安仁的几个历史瞬间,其中两幅是牟桓父亲牟航远拍摄的川美师生创作《收租院》时的场景,一幅是牟桓为老演员冯喆创作的小幅油画(冯喆最后病逝于安仁)。

蜻蜓之眼,视频,徐冰

这一板块中,对现代媒介的讨论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点。其中徐冰的“蜻蜓之眼”是他近年来创作的重要作品。他认为现代科技的监视系统已经颠覆了传统世界公共与私人的界限,具有极大的创作可能性,他带来团队从1万多个小时的公开网络监控视频中,剪辑出90分钟的剧情片。通过蜻蜓的故事连接下来,构成了一部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中国记忆系列,布面油画,陈曦

陈曦通过中国的电视机这一老百姓日常的电子媒介入手。在巨大的展墙上,他将40年前的黑白电视一直排列到今天的液晶彩电,同时每个电视画面呈现的都是当年最为经典的历史事件,堪称一部承载中国人群体记忆的电视年鉴。同样以电视图像为创作素材的还有张滨、叶洪图的艺术小组,艺术家用圆珠笔完整的复制了屏幕上的“雪花”。最终拼接为一幅宏大的电子图形影集。

CMYK-莫高窟壁画,布面丙烯,杨冕(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杨冕的《CMYK-杨冕的绘画》以CMYK四色圆点来呈现敦煌壁画的图像。杨冕自述儿时学画时以为欧洲油画的背景色是酱油色,但到了欧洲看到原作时发现原作差异巨大,从那时起他开始质疑印刷在文明传播中产生的权威和标准,他通过作品形象的让观众重新思考媒介传播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综合艺术项目,视频,张文荣

同样表达媒介的作品还有张文荣的一个大型项目:艺术家组织团队行走半个中国,深入内蒙草原、敦煌雅丹地貌、甘肃戈壁、新疆沙漠,也包括北京的世贸天街。在这些地区,张文荣率领团队将大量报纸拼接起来,就像一层层白色的海浪向远方涌动奔流。这件规模巨大的作品对当今全球化的媒介做了极为形象的比喻。

向前进向前进,影像、装置,姜杰

这一板块中不仅有对历史宏大叙事的描写也有对个人命运和边缘群体的凝视。姜杰以蓝丝绒幕布上的红舞鞋、人偶与影像构成作品《向前进向前进》。影像以北京社区老年芭蕾舞团为采访对象,伴随着《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的音乐,在老年舞者踽踽前行的脚步中,不断讲述着她们对舞蹈的执著追求。

黄角坪的春天,装置、动画影像,张小涛

张小涛的作品《黄角坪的春天》是一部艺术家早年经历的自述史,作品以水桶、木桌木凳、蚊帐、麻线还原了黄角坪的生活现场,以动画和声音为表述,将个人追忆与70年代集体记忆编织其中。

是的,今天,装置、影像、现场,李勇政

关键词: 艺术家 黄角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