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作原件难得一见,近年《兰亭序》等陆续展出

2018-01-22 15:44:28         来源:美术报|0   

 

吴昌硕 设色杜鹃图轴 1906年 西泠印社藏

关于专业

专业和业余,通常用来标识艺术水平的高低。其实艺术水平的专业和业余没有截然的界限,水平一般可以偶尔有精彩的发挥,所谓高手发挥失常也可能一塌糊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这个意思。

区分专业和业余,关键在作品质量。直拳勾拳都能比划,但不一定都能上擂台;歌唱家和初学者学唱同一首歌,效果相去霄壤。同样是临摹,学得好与不好决定了水平的专业与业余。

关于学画

业余学画多避难从易,学习齐白石,就选择红花墨叶葫芦葡萄雁来红之类(或为点景计,兼学一二昆虫),而不会涉猎其精致入微的侍女之类。兴趣所在自然无可厚非,但恐怕也只能得其皮毛,纵然得几分形似,也只是优孟衣冠。安于表面文章的寥寥数笔,“废纸三千”并非难事,可又有什么意义呢?

业余学画,循序渐进。人物山水花鸟,每科选一两种题材甚至作品;篆隶楷行草,各体书均选一两件作品。这样搞纯熟,非常有效,也有趣。博览名迹眼力不俗,手下专一手段不俗,作为看家本领,久久功深,必有所成。如业余学琴,把一个简单的练习曲真正掌握,可收举一反三之效。

关于范本

启功讲书法范本的选择如吃菜,喜欢的多吃些,不喜欢的少吃或不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没什么道理可讲。同样的,在具体选择绘画临摹范本的时候,可以由作者具体到作品,进一步由全篇到局部。很显然,任何一位作者,不可能每件作品都精彩,即便精彩之作,对于学习者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

历代名作原件难得一见,近年《兰亭序》等陆续展出,因为展示条件限制,其实看起来很多时候并不解渴,真不如高清放大的印刷品看着过瘾。作为学习手段,不必对复制品、放大本有偏见,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加以选择甚至独创。有放大镜不用认为失真而接受看不清的现实,总非明智之举。

关于书法

画家在书法上下些功夫,往往可以作为看家本领,犹如后备军,一旦有需要就可以派上用场,而且平日功夫下足了,几乎不存在发挥失常问题,对作品品质是有效的保证。

要玩味范本的笔意。这笔意完全可以从画本身获得,并不是非要从书法中体会。当然,因为中国画往往需要题款,加上书法的笔法的确与画有相通之处,学画之余临临帖写写字确实是有好处的,但不必夸大其词,写字画画毕竟不是一回事。

画面题字是极好的防伪设置,于欣赏于鉴定,通过题字往往能得到可靠的感受与结论,所以这类作品不易为人仿制,也是很重要的优势。

关于应酬

画小品或一般应酬作品,不必要求太高,就如散步,轻松闲适,在有意无意之间即可。主题之类不求宏大,草木山石一角,造型适合概括表现的对象(如石头)是较好的选择,不必花费太多精力来处理。如果配上有细节可玩味的对象(如水仙)或有鲜明色彩的对象(如茶花),则更容易出效果。如果书法尚可,不妨多加题字,既展示功夫,又让书画相映生辉,往往简单的蔬果折枝也显得丰富起来,这在古人尤其是清代以来小品中屡见不鲜。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借此锻炼了笔墨功夫,拿出来的东西又因为有细节处理和漂亮的色彩而不至于因过于简单有敷衍之嫌。

熟练掌握若干件成型的作品,熟能生巧,临阵挥毫能有备而战,不失水准。熟中求生对自己也是很有挑战的课题,条件允许,每次都主动追求一点新意,同中求异,大同小异,既避免僵化,又能有新鲜感,于作者于观众,都是值得期待的。

关键词: 兰亭序 名作 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