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早年对诗词兴趣浓厚,有志成为一名诗人

2018-01-03 17:27:02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0   

 

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现场

2017年12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部门推出了跨年大展——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本次展览由冯远担任总策划,谈晟广、杜鹏飞担任策展人。出席本次开幕式的嘉宾有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王国维先生孙女王令之女士、曾孙王捷夫妇,罗振玉先生后人罗怀祖,吴其昌先生后人吴令华女士,海宁王国维研究会荣誉会长王学海,清华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范宝龙,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胡钰,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艺等。

王国维名刺

“独上高楼”,取自静安先生“三重境界说”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望其项背的学问之大成就,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本次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展出了王国维与罗振玉的书札往来情况、王国维的交游圈、王国维的清华生活轨迹、王国维的遗书讣告等相关内容,共计110多件展品,其中有30多件为复制件。本次展览的展品来源非常广,除了清华艺术博物馆和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的藏品外,还有国家图书馆、其他艺术馆及私人藏家提供的珍贵资料。

王国维父亲王乃誉书法团扇

展览的第一单元名为“罗王之交”,展出了王国维与罗振玉往来的数通书札信件,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以及王国维父亲王乃誉的日记和书法作品等。王国维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从小教授他习字、作诗、欣赏古器,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这些资料也都出现在王乃誉的日记中。而在王国维的眼中,父亲的书法能得到褚遂良、米芾、董其昌的精髓,绘画则能与王原祁、王鉴、王翚为核心的娄东画派相近。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

王国维一生的生活和学术都与罗振玉密切交织。二人相交始于1898年,22岁的王国维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时务报馆任书记,同时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罗氏因激赏《咏史》诗而与王定交,二人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密切交往——先是师生,后是共事,其后罗王两家共赴日本侨居5年,再后结成儿女亲家。无论是罗振玉,还是王国维,二人后来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王国维、罗振玉题跋秦公敦拓

这个单元里有一件展品名为《王国维、罗振玉题跋秦公敦拓本》,该拓本记述了秦公敦的相关历史背景,文字考证情况,从文章内容可对王国维的考古学和文字学研究窥见一斑。王国维的文字考古著作资料丰富,但配有这般蝇头小楷的手札墨迹却不多见。整篇文章一气呵成,工整质朴,具有金石气息,比他的某些手札文件更见功力也更有趣味。

王国维书赠朱自清诗轴

王国维早年对诗词兴趣浓厚,有志成为一名诗人、词学家,后来又转向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敦煌学等的研究,且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在诸多学术领域皆有开创性的贡献。静安先生生前已是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尽管他有着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但因其过人的才华、开创性的治学方法和了不起的学术创见,获得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广泛尊重,而王国维的交游圈便是最直接的证明。

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

第二单元展件主要反映王国维的交游圈,不仅有王国维的书法作品,也有故交好友的书法作品,国人如梁启超、沈曾植、朱自清、陈师曾、姚茫父,国际友人如伯希和、铃木虎雄、内藤虎次郎等人。从中不难想见王国维在当时的学术影响与学术地位。

王国维题跋拓石鼓拓本手卷(局部)

王国维于1925年就任于清华大学,他开讲的第一堂课为《古史新证》,首创“二重证据法”。静安先生在清华园国学研究院的教学时间虽短,却为后世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古行记四种校录》《孟鼎铭考释》《六朝人韵书分部说》《宋代之金石学》《蒙古史料校注四种》《新莽嘉量跋》……可想而知,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必定是历经了无数次“独上高楼”远望“天涯路”的探求,历经了“衣带渐宽”的苦苦追索,最终方才见得“灯火阑珊处”的美景。

王国维为罗子敬书扇面

对于静安先生的死,陈寅恪认为他殉的是中国文化“抽象理想最高之境”,非“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对一个以中华传统文明为精神支柱的旧时代知识分子来说,中国传统制度与文化的脉络断了,他的理想和世界也随即崩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对王国维的几次恩宠令他牢记不忘,然而随着溥仪被迫迁出紫禁城,王国维也心灰意冷,随即写下“艰难困辱,仅而不死”之言。当他独自徘徊于颐和园昆明湖边,选择以自沉来结束一切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他这一生不再欠谁,且“义无再辱”。

内藤虎次郎致王国维信札(复制件)

王国维致沈曾植信札(复制件)

《人间词话》手稿影印件

王静安先生评定学生等次名单

关键词: 王国维 一名 诗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