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开始并完成从对景观的描摹到对世界的再造的转化

2017-12-28 10:40:28         来源:雅昌艺术网|0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策展人董钧与影像批评家、策展人海杰

艺术家罗斌

2017年12月27日上午9:30,董钧策展的“盆景-去中心化的在地表达”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引起广泛关注与好评。该项目是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丝路艺术策展项目,主办方选出三位策展人的项目在第三届陕西省现代文化艺术节上完成了落地实现。

中间状态:展览要具有问题意识

展览聚焦在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的在地实践与表达。参展艺术家既包括活跃在一线的艺术家张巍、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获得者罗斌、TOP20新锐奖获得者陈华等多位较为成熟的艺术家,同时也包括从美术学院刚毕业几年的年轻艺术家们,如李扬,任亚宁,金元和罗凯等。

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经过艺术创作,在盆中典型地塑造大自然的景色,达到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样式,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人们把盆景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它们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安静,又处在世界之中的喧哗,是一个独立的流动变化中的小世界。它不同于简单的描摹与记录,更多的是制造与建立,艺术家通过某种方法论的建立生成自己的艺术作品、输出自己的世界观,强调艺术家个体经验的重要性与哲学化思考。

艺术家杨博在给观众讲解作品创作过程

艺术家陈华(左一)和邓强

对于一个有着丰厚传统文化资源的古老城市,一方面这种历史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历史也可能成为一种包袱,很多艺术家对于在地历史资源、传统文化的转译和对过去经典的文学艺术故事的解构充满兴趣,张巍、罗斌、邓强、陈华、任亚宁他们运用排演、置换、挪用等方式成功的将这些资源进行编码,生成新的叙事与所指,借以对应今日当下的现实生活。

而在过去的传统艺术表达样式上,无论是先贤的山水制造者们还是今天的景观纪录者们,他们大都是将对外部世界景观的描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追寻,即便是东方式的“写意”与“抽象”也强调的是主体对象的精神性描摹,从本质上是一种变异和升级,其文化内核是一致的。当新媒体艺术出现后,许多的艺术家开始并逐渐完成了从对景观的描摹到对世界的再造的转化,杨晨、杨博、李杨、罗凯、金元等人他们利用二维动画、录像及影像装置的形式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建构与制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图景。

策展人董钧表示,“新媒体艺术应对于传统艺术是媒介上的转化,它更加注重语境的提供,是内部叙事方式的嬗变与外部对话世界的形式双层涵义的语境转化提供者。我们在这样一个主题下,通过“解构:关于传统文化的转译与编码”、“间离:从对景观的描摹到对世界的再造”两个单元十位艺术家的作品,去探讨和思考艺术的边界与科技在艺术领域内的介入,并呼应历史与当下的有机关系。”

艺术家金元在给观众讲解作品

艺术家任亚宁在给观众讲解作品

策展人董钧在为观众做导览

策展人董钧与独立电影策展人余雅琴

既回应了历史,又不沉溺于此

前来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影像批评家、策展人海杰告诉记者,“展览要提出问题,要有问题意识,不管你是在艺术语言上的讨论,还是面向社会语境的提问。董钧在他的展览《盆景》里就有这样的问题意识,他策划的展览针对全球化的语境切入“在地化”的议题和实践。“在地化”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给全球化提供一个地方性的经验和坐标,但在地化不等于是地方。《盆景》展选取的艺术家和作品体现了如展览题目所说的在地化实践,既有生活在陕西的艺术家,又有从陕西出去在国际上较为活跃或曾经在欧洲生活过的艺术家。通过生活在地方和中心城市的艺术家的对话,建立一种中间状态,这才是在地性,他不是完全的地方,因为完全的地方化很容易陷入地方主义,就像说我们陕西什么都好,陕西有兵马俑,有历史资源……但是这时就有问题了,我觉得陕西这个地方很有历史资源,但不能把历史资源变成重负,所以如何激活和应用这种历史资源去进行一种当代实践和表达就成了难题,不能说我们紧抓着这种符号不放,要弄清楚它跟当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展览现场

海杰表示,“这个展览在策展思路上很明确,比如说他在选择作品上,有借助于湿版工艺对中药材的标本进行凝视,也有手工书、历史残迹,还有对民间影像的介入,有反思城市化的影像和动画,展陈丰富有呼吸感。既回应了历史,又不沉溺。在社会语境层面,有对中药所承载的文化身份的探讨(罗斌),有对历史与现实线索的追问(陈华),通过临摹和反复擦除的行为跟踪运动中的对象来探讨时间和影像之间悖谬的关系(杨晨),关注生命及其认知的序列议题(杨博、任亚宁),也有对民间影像的激活(金元)和英雄主义神话的消解(张巍),还有对城市化进程的批判(邓强)……所以这里面有策展人较为明晰的展览叙事路线。”

展览现场

艺术家杨晨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表示,“长久以来自己都进行着物质化时间的探索。这件作品是以绘画的方式追赶一段真实的录像,现实与再现得以被并置呈现,问题也回到了对再现、表现与思辨的博弈当中。然而,绘画的再现始终跟不上真实的节奏,铅笔与橡皮交错修改着、消耗着,身体越来越疲惫。风声、铅笔橡皮的摩擦声相互交错直到蒲公英被风吹的消失殆尽。”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蔺宝钢教授告诉记者,“我们期望通过这个丝路策展项目,为已经举办五届的丝路国际艺术节培养和储备自己的策展人,让陕西文化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1月8日结束。

展览海报

张巍 《人工剧团》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100x130cm 2013

罗凯 《碎戏小城》 摄影2017

金元 《在消逝里生长》 摄影装置2016

杨博 《Black Key Frame》 二维动画2017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