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寻根溯源之旅”到达陕西咸阳的乾陵

2017-11-02 16:23:31         来源:中国经济网|0   

作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一个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墓,乾陵在所有的帝王陵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临近清明,“中华文明寻根溯源之旅”2017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了位于陕西咸阳的乾陵。

郭沫若题“乾陵” 魏金金/摄

据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介绍,在乾陵以前,几乎所有的帝王陵墓,包括西汉在内,在帝王陵园之内尚未形成完整的一套体系。从乾陵开始,随着石刻制度基本上完善,特别是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使得乾陵成为一个在建设方面相当完备的典范。从此以后,后世帝王陵基本上都是按照乾陵的规模与格局来打造的。从帝王陵墓的发展进程来说,乾陵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山陵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厢,整齐排列着61尊石人像。左侧29尊,右侧32尊,分四行八列站立。那些雕像近乎写实,体格与真人大小相同,大多身着胡服,手持笏板,腰悬鱼袋,姿态谦恭。每尊石人像的背部都有国号、官职名称和他的姓名。他们就是“六十一蕃臣像”。而乾陵的墓地梁山也正好是唐代“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放在现在来看,这六十一蕃臣不仅是大唐文化的包容万象的体现,同时也恰好与当前“丝绸之路”沿线61个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此樊英峰这样谈到,“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丝绸贸易路,更是一个情感路,一个文化交流路。一千三百多年前,西域国家就与大唐就着有非常密切的来往,今年来看,‘一带一路’的文化贸易来往可以说是对当年互联互通的传承与发扬,对于丰富文化自信、文物自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樊英峰向记者介绍“六十一蕃臣像” 魏金金/摄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50年代,在完成对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后,虽然定陵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为史学界研究明朝提供了实在的证据,但却有大量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这一教训,让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在技术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不能轻易地考古发掘,也因为定陵的教训,国家从此定下了不轻易发掘帝王陵的规定,并表示除了进行基本建设抢修性挖掘之外,其他帝王陵一律不做主动性挖掘。

而乾陵开掘的话题同样由来已长。据悉,第一次提出开挖乾陵是在60年代整修山陵的时候,当时因为部分石刻倒塌,国家拨了一些专款用于修复乾陵。在修复期间,偶然间在乾陵上发现了一个羊肠小道,后考古部门就做了一个石刻隧道。后虽将发掘乾陵计划上报,但考虑到现有技术条件和定陵的教训,最后还是没有进行陵墓开挖。樊英峰谈到,目前也没有任何先进的技术可以进行内部监测,此前虽然做了一些尝试,但效果都不理想。

关键词: 一陵葬两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