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
2018-01-24 21:50: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网|0
设计:蔡华伟
在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十分独特的一个门类。它从最初的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以文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篆刻艺术,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兼顾和统一,将汉字文化在印章这样的方寸之地内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彩发挥。
昭示权信之用
在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印章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出现在古巴比伦的滚筒式图案印章。滚筒印章是在陶制圆柱体表面雕刻图案,然后通过滚动在湿润的陶泥制品上形成连绵不断的图像作为装饰。这种印章及用法后来在许多地区和民族中逐渐传播。相比之下,中国的印章则是在一个平面上镌刻文字或图形,然后用钤压的方式在各种物体表面留下印迹,从而达到昭示取信的作用。可以说,印章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产物。中国的印章从镌刻内容、形制规范、使用方法到功能作用,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价值。
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特定民族的生存环境及生活内容紧密相关。在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印章及篆刻艺术集中反映了先民们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聪明才智。
中国的印章最初也是用在制陶工艺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先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然后烧制成陶器。这类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次出土。进入青铜时代后,印章的材质也转变为铜制。现存最早的铜制印章,是相传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的三枚商代铜印,印面是图案和文字(或族徽)相结合。尽管学术界对这三枚商代铜印的性质及用途尚有争论,但结合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发现有商代陶器残片上的文字印痕,以及在陕西扶风发现的西周铜制图案印章来看,中国的印章产生于商代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早期印章上镌刻的都是图案花纹或族徽(民族标志),与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特点相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商业活动的发展,社会上对于昭示权力和质证取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刻有官职名称或人物姓名的文字印章已经普遍使用。后世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称为“古玺”。
古玺在文字的运用、印章制作的形式及使用的方法等方面都已经十分成熟,呈现出显著的规律性,从而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印章艺术的传承演变奠定了基础。
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加强统一的措施,同时也为印章的名称、形式、文字和使用方式都制定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规定。短暂的秦朝虽然很快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汉朝承袭并延续了秦朝的许多制度。秦朝的印章制度由此得以保存并影响了此后数百年间各个朝代的官私印风。
强盛的汉朝创造了繁荣辉煌的文化艺术。在印章艺术上,汉代的印人们将印章自身的形制特点与汉字形体的结构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印面的方寸之地,将所要安排的字形作出各种艺术化的改造处理,从而创造出一种端庄稳重、饱满雄浑的风格面貌,推动中国印章艺术达到春秋战国古玺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汉代官私印章的使用十分普遍,制作数量相当大,因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巧和稳定的面貌。这种面貌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官印的形制扩大,制作方法改变,印章的风格才相应有了新的发展。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印章一直保持着高度成熟和繁盛的发展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印章制度严格规范。从战国古玺开始,国家政权对于各级官府所用的印章从名称、文字到形式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一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政权的管理力度以及印章作为权力信物的权威性;其次,各个时期官私印章所采用的文字都是当时的通行标准字体。从先秦到魏晋,汉字形体产生很大变化,然而由于各个时期印章用字的规范,不仅保证了印章制度的连续性,也使后人通过文字特征可以清楚了解整个印章历史的演变脉络;此外,印章材质和制作技巧的多样性,使印章在作为昭示取信象征的同时,更增添了巧施匠心和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从材质来看,战国以后的印章以铜质为主,但根据主人身份或用途不同,也有金、银、玉、石、铁等不同质地。在制作形制上,以方形为主,也有长方、圆形乃至三角形等不同形状。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阴刻的白文,也有阳刻的朱文以及朱白相间的手法。这些多样的手法,为印章在实用基础上融入更加灵活生动的艺术追求提供了可能。
升华人文之境
唐宋以后,官方印章在登记和规范的制约下,逐渐趋于整齐僵化。与此同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主体,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并参与到印章的创作活动中,使这门从前主要是由工匠承担的技艺,加入了人文意味,由此使中国印章艺术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一门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
随着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一批杰出的文人艺术家在印章设计制作上的参与,艺术家所特有的形式敏感与奇思妙想在印章领域得到充分发挥,印章艺术因此进入另一个全新而奇妙的境界。此后的篆刻,已不再局限于镌刻官职、姓名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姓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乃至诗词篇章等内容来表达情趣志向。篆刻艺术使印章超越实用的功能,成为文人艺术家表达审美追求的重要而独特的方式。
自从元代王冕首创以叶腊石镌刻印章以后,文人艺术家们开拓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不仅自己挑选内容、设计文字及布局,更动手操刀刻石,独立完成每方印章。这一转变为篆刻艺术家自主表达审美理想提供了可能,而文人篆刻家在实践过程中,也充分利用刀与石碰撞所产生的奇妙效果,提炼并强化这些效果的审美价值及内涵。明清时期,众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在篆刻艺术上倾注心血,其中包含他们的学识修养——对汉字形体特别是篆书字体的研究和理解,包含他们的兴趣爱好——对古代文物的喜好模仿,同时也包含他们的经验技巧——对印面布局的设计以及各种刀法效果的掌握。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篆刻艺术迅速走向独立成熟并孕育出异彩纷呈的不同流派风格。
以清代丁敬为首的浙派印人利用切刀法在印石上造成浑厚斑驳的古朴效果,从而模拟并再现秦汉古印的深邃意味,入古出新,影响深远。
以清代邓石如、吴熙载为代表的皖派印人将篆书书法自然流动的笔意运用到篆刻中,在印面形成清新飘逸的生动神采,别开生面,引领新风。
清末的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等人则博采众长,将先秦铜器、秦汉碑刻、历代砖瓦陶泥等各类文字遗迹与古代印章结合起来,融会贯通,风格各异,共同将文人篆刻艺术推向辉煌的顶点。
明清以来,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的重要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书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纵观从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出,篆刻印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正是由于中国古代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浑厚的学术思想,为实用性的官私印章赋予了等级秩序、灵活变通、精美制作以及崇敬文字等一系列丰富内涵。而这些都是印章篆刻成为艺术的文化支撑所在。中国的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汉字的使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在汉字文化的延续和演变中,印章所起的作用更是相当显著,不可小觑。
与书法一样,篆刻也是以汉字形体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人将实用的文字书写升华为艺术活动;同样,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使用印章,但也只有中国人将实用印章转化为篆刻艺术。其中的奥秘,除了汉字形体本身具有的象形——表意特征的天然优势外,还在于中国人特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发现和提炼艺术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能够在日常行为中贯注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认识,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应该说,这是一种高明、和谐、自然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宝贵贡献。
(作者:刘恒 为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2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