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民族歌剧传统

2018-01-05 17:15: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0   

 

 

  歌剧《马向阳下乡记》(青岛市歌舞剧院)

向民族歌剧经典致敬

马小龙

这是一部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乡村喜歌剧作品,从创作到表演都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民族歌剧传统,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创的以《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民族喜歌剧传统。该剧以“精准扶贫”为主旨,着重刻画了马向阳、李云芳、刘世荣等人物形象,语言诙谐,叙事顺畅,生活描摹扎实。剧中音乐以板腔体为核心手段,选用吕剧、琴书、秧歌等地方风格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进行再创造,有效营建戏剧情境,塑造戏剧人物。大量唱段不但富有戏剧性,而且好听好唱,入耳入心。艺术家们按照民族歌剧舞台处理和表演的要求,将民族歌剧发展进程中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顺应当代审美需求,充分发挥喜歌剧特点并运用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部向民族歌剧经典致敬的优秀作品。尽管该剧尚有打磨精进的空间,但在民族歌剧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将是一部回顾传统、启示创作的重要作品。

京剧《大宅门》(北京京剧院)

按艺术规律改编

李龙吟

京剧《大宅门》抓住“宅门里、宅门外”这个关键点,围绕杨九红、白景琦、白文氏展开故事,合情合理、寓意深刻、人物生动、情节波澜。我最敬佩的是电视剧《大宅门》导演郭宝昌欣然肯定年轻人的改编。全剧演出只有两个多小时,不可能把几十集电视剧中的人物原封不动地拿来演。更重要的是京剧有京剧的结构、京剧有京剧的逻辑。因此,人物是需要重新架构的。按照艺术门类的本体规律改编原著,才是成熟艺术的根本。京剧《大宅门》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功。白景琦、杨九红在大宅门里外反差巨大的形象,生动展示人物的多重性格。这个戏排得也好,舞台干净、灵巧,一大一小两个牌楼千变万化了场景。演员也很出色。说点儿不足:对白多,像话剧。尤其是“京白”念多了,演员又没有合适的身段配合,影响京剧的整体美。

河北梆子《李保国》(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有温度地关注“人”

郑荣健

这是一部有情怀、有温度的戏。它讲述李保国到太行山区“科技兴农”“精准扶贫”的真实故事,既没有概念化的“干净”,也没有琐细地“说事”,而是以人带戏、以情感人,塑造了一个老农般鞠躬尽瘁的科技知识分子形象,遵循日常人伦的情感逻辑。当人物遭到误解,他有脾气;当儿子上学被耽误,他愧疚,所有这些都是统一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开场倾诉的对太行山区的情感,让一切有了合理的解释,“他能用一把荞麦皮,榨出二两油来”,这是鲜活质朴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写照,诠释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就创作而言,它带来的启示显而易见,那就是创作者要有情感有温度地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

淮剧《送你过江》(盐城市淮剧团)

宏大主题从“小”说起

武丹丹

这是第一部反映渡江战役的戏曲现代戏。革命老区芦荻港女村长江常秀一家,与南下部队教导员郭逸夫及其战友重逢在渡江决战前夕。曾经的命运遭际与突变的情感纠葛,引爆革命信仰和俗情世理的激烈冲突。最终,在“渡江”这个关口上,信仰引领着他们做出“爱与牺牲”的抉择:送你过江!把革命送过江、把胜利送过江、把信仰送过江,同时透射出一种人生的“过江”。全剧从小人物着手,犹如一曲清远的笛,与历史对话、与英雄交流,让观众触摸到那一代人的情感温度和信仰纯度。可以说,《送你过江》是一次不能忘却的精神回眸。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出品方盐城市淮剧团是一个区县级剧团,常年活跃在基层,建团六十年来一直以农村题材、以现代戏见长,此次再次从小人物着手,成功反映宏大历史主题。

话剧《兰陵王》(国家话剧院)

继续民族化探索

靳文泰

话剧《兰陵王》,由浸淫戏曲多年的剧作家罗怀臻、在话剧民族化躬耕多年的导演王晓鹰合作推出。从史料中仅有只言片语的历史人物衍生出话剧《兰陵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呈现方式和演员的表演耐人寻味。王晓鹰在剧中延续《霸王歌行》《理查三世》《伏生》等作品对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导演处理没有被戏曲程式束缚,而是活用传统戏曲的表现力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如龙套的使用、靠旗的多少、桌椅的摆放等既有准程式化也有半程式化,使假定性、虚拟性在舞台上无限延展,并由此产生丰富的意境和情趣。此外,剧中几位主演在表演方面也进行了“民族化”探索,既有丰沛的内心体验,又在外部表现上下苦功,力求将话剧的写实和戏曲的写意融为一体。

关键词: 歌剧 马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