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画家淡泊名利,对紫薇花不感兴趣

2017-12-27 17:34:52         来源:广州日报|0   

 

“紫薇花放鸟先知 戊子秋夜剪烛山阴 任颐伯年甫写”清 任伯年 《紫薇》

“紫薇花放鸟先知 戊子秋夜剪烛山阴 任颐伯年甫写”清 任伯年《紫薇》

宋 卫升 《写生紫薇》

宋 卫升 《写生紫薇》

“得子秋风近紫薇”清 王武 《梧禽紫薇图》

“得子秋风近紫薇”清 王武 《梧禽紫薇图》

紫薇花在古代被称为“百日红”“官样花”“紫绶花”等,是深受人们幸爱的吉祥花。但古代的文人画家往往淡泊名利,对做官不感兴趣,所以在古代以紫薇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

古人留下的“紫薇花”墨迹较少

紫薇花,有一个很高贵又很女性化的名称。在我国的传统花卉中,它的地位虽不及梅花、兰花、牡丹、芙蓉、芍药、荷花等,也算得上是传统名花之一。紫薇树姿优美,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数月,素有“百日红”之美誉,南宋《全芳备祖》的作者陈景沂,甚至将紫薇花赞为“花之圣”。

《群芳谱》云:“紫薇花一枝数颖,一颖数花。每微风至,妖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按常理来说,这种艳丽如霞的奇葩,应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奇怪的是,古人虽留下许多歌咏紫薇的佳作,却在“绘事”方面甚少留下墨迹。在历代花鸟画中,以紫薇为题材的作品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文化现象,令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认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紫薇绘画作品之所以不多,大概是因为紫薇的花形太过复杂,不易处理的缘故。紫薇每朵花有6瓣,瓣多皱褶,若以工笔为之,则易失之繁琐,若用大写意手法,则易失真,使人不知所画为何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主要原因。从表现手法来讲,描绘花卉的手法,除工笔和大写意外,尚有兼工带写或小写意等手法,要表现紫薇花的自然美,对于古代许多绘画高手来说,并非难事。

所以我们不能从紫薇花的外形上去查找原因,而应从其文化内涵上去一探究竟。我国传统的花鸟画,早期以院体画为主流,宋以后则以文人画为主流。院体画追求工整、形似,文人画则藉绘画以抒发胸中之逸气,并不追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目的与价值,只是“适一时之兴趣”,画外流露出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思想。因此院体画家和文人画家不仅创作手法不同,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大异其趣。院体画家重外形美,喜以名花奇木为描绘对象。文人画家则不然,他们选择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之类的“君子花”。在文人画家心目中,描绘对象的文化内涵才是最重要的取舍标准。

唐代以后,紫薇花有了“官样花”之名

而历代文人画家之所以不甚喜欢画紫薇,就可能与紫薇的文化内涵有关。前面说过,紫薇的名称很高贵。高贵在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紫色很高贵,与“紫薇”谐音的“紫微”更高贵。“紫微”即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中的“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又称“中宫”。古人认为,“紫微垣”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故自汉代起,常用来比喻人世间的帝王居处。而早在东晋时期,人们就将紫薇花和天上的“紫微垣”联系在一起。据东晋王嘉的《拾遗记》记载:“怀帝末,民间园圃皆生蒿棘,狐兔游聚。至元熙元年,太史令高堂忠奏荧惑犯紫微,若不早避,当无洛阳。及诏内外四方及京邑诸宫观林卫之内,及民间园圃,皆植紫薇,以为厌胜。至刘、石、姚、苻之末,此蒿棘不除自绝也。”文中的“荧惑”即火星,“荧惑犯紫微”就是火星接近帝星,古人认为是凶兆。因“紫薇”与“紫微”谐音,所以东晋皇帝下诏,令包括京城宫宛在内的所有地方都要种植紫薇,以“厌而胜之”。这是古代的“厌胜术”之一,是对禁忌事物的克制办法。由此可见,“紫薇”这个名称,在晋代已有了。

到了唐代,“掌军国之政令”的中书省,也曾一度易名为“紫微省”。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微省,中书令曰紫微令。”中书省不仅改了名,在中书省的庭院内,还种植了紫薇树。故曾任中书舍人的韩偓有诗曰:“职在内廷宫阙下,厅前皆种紫薇花。”白居易也曾任中书舍人,便自称“紫微郎”、“紫微翁”。他曾写过两首《紫薇花》诗,其一曰:“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其二曰:“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浔阳官舍双树高,兴善僧庭一大丛。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唐代中书省易名为“紫微省”的时间虽不长,但后来却成为历史掌故。唐代以后,诗人们纷纷为此赋诗,因此紫薇花也就有了“官样花”的别名。如陆游有诗曰:“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文人画家淡泊名利,对紫薇花不感兴趣

此外,紫薇花又称“紫绶花”。如唐人刘禹锡有诗曰:“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绶花。”紫绶,即紫色的丝带,古代高级官员常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称紫薇花为“紫绶花”,其含义类似于“官样花”。因有此含义,虽然紫薇花有红、紫、白等多种颜色,但古人仍然“以紫为贵”。如王世懋在《学圃余疏》中说:“紫薇有四种:红、淡红、紫、白,紫却是正色。”就连民间,也受这种观念影响,认为“门前种株紫薇花,家中富贵又荣华”。

紫薇花的这种文化内涵,固然是高贵,但不一定符合文人画家的理想和志向。文人画家多淡泊名利、超凡脱俗、性情洒脱,对“官样花”自然不那么感兴趣。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画那些高洁之花、隐逸之花。即使画紫薇花,也用于与其他花卉对比,或采用紫薇花的其他含义。清代画家石涛有一幅画名为《荷花紫薇图》,绘荷塘夏日风光。画面中,一丛蒲草,几枝新荷,俯仰偃侧于清波之中,岸边的紫薇,花枝横出,盛放的紫薇花与荷花互相呼应。从画面布局来看,显然是以荷花为主,紫薇为映衬。其自题诗曰:“紫薇花放庭前树,花放紫薇郎正来。却羡繁红今日好,始知草木爱仙才。”这首诗,虽引用了“紫微郎”的典故,却意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不羡紫薇而爱“仙才”(指荷花)。

明代画家陈淳的《紫薇图》,绘一枝紫薇斜出,墨色富于变化,却不着色,表现了文人画家重墨不重色的审美情趣。其自题诗云:“何处堪逃墨,园林丝正浓。晚凉临水坐,花影自重重。”画家兴之所至,便将重重花影绘出,悠闲自在,潇洒自如,并不将紫薇花视为“官样花”。清代画家任伯年的《紫薇图》,绘一鸟站立在紫薇树枝上,自题曰:“紫薇花放鸟先知。”是写紫薇于夏天开花的自然景象。

至于宋代花鸟画中的紫薇,也是凤毛麟角,甚为罕见。在《宋元集绘册》中,有一幅卫升款的《写生紫薇》。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称:“卫升,画花鸟甚佳。”将卫升与南宋画家并列。这幅图绘紫薇由左下方挺出,花红叶绿,欣欣向荣。画家将蕊丝如穗的花心、皱褶细碎的花瓣及饱满的花苞都描绘得非常精细,是一幅非常逼真的写生作品,与后来的文人画紫薇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从画面还可以看出,画家所画的,与如今栽培的紫薇并无二致,是颇为靓丽的复合色。工笔重彩的紫薇绘画作品,宋代以后还有明代画家陆治的《百花图》等,但依然不多见。宋代之后以紫薇为题材的画作,还是以兼工带写或小写意居多。

关键词: 紫薇 文人 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