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全面普及还任重道远。缩短这种差距,重在激发公众对美的兴趣
2017-11-20 17:15: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大众化浪潮中,如何合理科学地整合社会资源,使美育融入公众生活,提高全民审美素养,成为近些年中国美育研究的新关注点。
美育,是培养人认识美、体验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心育、情育,有着帮助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功能。古代中国便拥有“礼乐相济”的美育传统。及至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首倡美育。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明确写进教育方针。之后,中国美育一直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教育对象主要为在校学生,近些年才开始关注社会空间里的教育。同时,由于城乡之间、不同学龄之间,美育教育均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中国美育教育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美育在文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重要性。
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美育应该关注每个群体、每个角色,这既关乎一个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也影响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对于某些群体的忽略,或群体教育之间的脱节,不但会影响推进全民美育的步伐,还会反过来抑制美育的发展。因此,除了青少年,还要重视成年人和老人群体中非专业美术爱好者如何接受美育这一社会现实,重视社会美育对全民审美素养的功用。社会美育,是提高普通公民审美水平的重要一环。它也是学校美育以外的补充——学校美育难以给予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而社会美育在时间、空间、教育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更加灵活和丰富,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局限。同时,它是实现家庭美育、学校美育以及社会美育这“一鼎三足”相连接最有效的黏合剂。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德育、美育的重视,随着公众对美育需求的增长,社会美育方兴未艾。一马当先的是博物馆、美术馆。其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收藏、展示机构,更是一个公共教育场——从免费开放到强调细分受众,从活化典藏到不断拓展公教活动,均致力于为公众提供一个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美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目标公共场所。另外一支重要力量,是不断涌现的社会美术教育机构——不仅各级各类的美术培训、教育机构不断涌现,而且各种形式的学习班和专门针对成人开设的各类艺术课程班如星星之火,各个年龄段都有机会、有兴趣接受美育的端倪已然初现。此外,近年来社区美育开始关注老年人群体,尤其在城市,很多社区经常举办关爱老年人书画活动,使艺术学习成为充实老年人业余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
在社会美育普及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是普及程度及教育质量。虽然越来越多的成人和孩子开始走进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类社会美术教育机构,但就受众人数比例、美术课程的普及程度以及观众对展览观摩、学习的自觉上,还与欧美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可见,中国美育的全面普及还任重道远。要缩短这种差距,重在激发公众对美的兴趣,使美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这需要博物馆、美术馆等专业美术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活化收藏,强化学术研究,并在公共教育形式、美术讲堂活力以及观众人群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博物馆事业,让博物馆、美术馆的公共资源,与社会、学校、社区等,在互动中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进一步普及社会美育。这都是今天中国美育需要着重研究的点。
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大教育,其实质是全民的终身教育,即以学习化社会为背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以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化为模式的教育。在大教育背景和艺术大众化趋势下,实现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径,便是建构一个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完善的、成熟的中国美育体系——让学校美术教育、校外美术教育、博物馆美术教育、网络美术教育等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由此,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美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使公众于全方位、立体的学习中,全面提升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