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京剧兴盛,翠头面是旦角表演必不可少的装备
2017-11-10 19:43:25 来源:美术报(杭州)|0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 |
点翠是一种取翠鸟翎毛贴饰在金银表面的首饰制作工艺,其瑰蓝华美的色彩易百年不变,一度成为中国首饰的主流。这本是一个极为小众的收藏门类,主要流行在梨园行和传统首饰爱好者之间。近来随着一些清宫剧卖座以及收藏市场日趋专业化、多元化等因素,这门古老的手艺逐渐为大众知晓,收藏点翠的玩家与日俱增。
点翠工艺起源于何时学界并未有统一的共识,据文献记载最早在魏晋时期就已有取翠鸟翎毛制作首饰的传统,但由于年代久远,有机质难以长期保存,其时翠饰的具体面貌已难以考据。隋唐时,后妃命妇冠多由花树、钿、博鬓等装饰。这些装饰手段则源于更早期的花钗、步摇。钿、博鬓则是用珍珠、玛瑙、各色宝石、贝壳等镶嵌的鬓饰。2013年扬州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出土了一件萧后冠,就大量运用了花树、钿、博鬓的装饰手段,但并没有见到大面积点翠工艺的运用。北宋以前,关于点翠的文献记载十分零散,考古出土的证据也表明宋以前点翠没有普遍地用于首饰装饰。
北宋承袭前唐旧制,宋太祖赵匡胤完成《开宝通礼》即沿袭唐制“本唐《开元礼》而损益之”。但是在與服制度中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在皇后冠上添加了龙、凤,有时直接称呼为“龙凤花钗冠”“九龙四凤冠”“九龙十二株花钗冠”;而妃制则将龙改为翚(五色雉)。将龙凤纹作为一种皇权象征,通过国家颁行的律令等级化、制度化,使得宫廷对凤冠点翠及其他礼仪性首饰产生了固定的需求,并自上而下地形成了示范效应。而点翠本身采用羽族翎毛作为装饰的特点正好与凤凰形象吻合,这种工艺当然成为制作凤冠的不二之选。然而在宋代,点翠并非人人得以佩戴。
明初皇后凤冠大体承袭了宋代形制,不同的是《明会典》对皇后凤冠的制作工艺作出了详细规定,还有翠口圈、翠云、翠纱等等十分详尽。前朝“禁铺翠”的禁令也被废除,再加上郑和下西洋换回大量宝石,明代点翠往往和累丝镶嵌一道使用,极尽雍容华贵。到晚明奢靡之风尤甚,“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缃鞋”,点翠首饰无论量、质都大大超前代。
清代点翠发展达到极盛,清宫中内务府还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门设有“点翠匠”三名,专门承造“翠活计”。清代点翠一大特点就是大面积单一使用翠羽,造成艳丽夺目的美感。在品种和纹饰上亦大为丰富,常见有牡丹纹、蝴蝶纹、仙草纹、福寿纹等。另外清代吉服冠的使用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满洲特色的钿子,上嵌珍珠、宝石,极尽繁复华贵,反映了清代贵族的审美倾向。
清末民国京剧兴盛,翠头面是旦角表演必不可少的装备,翠头面有用烧蓝、点绸代替的,虽也颜色相当但终究不及点翠的头面艳丽夺目。梨园行中能拥有一副自己的点翠头面,不单是一件十分体面的事情,更是一种对衣钵的传承与规范。“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就曾在日记中记载俞振飞陪票友“陈太太”唱堂会戏《奇双会》,向自己借点翠头面的细节。
近来围绕点翠在网络上引起很多争议,程派青衣在微博晒出自己的点翠头面,称“花了十二万银两”,“用了80只翠鸟”,引起网友质疑。诸如点翠活取翠鸟羽毛极度残忍的传言一时间铺天盖地。首先,活取羽毛并不属实,据清宫档案记载,内务府制作点翠原料“翠鸟皮”多由朝贡或者粤海关进口,北京本地并没有翠鸟,这些“翠鸟皮”应当是死鸟无疑。赴华的葡萄牙使臣皮列士的《东方志》也提到,中国人喜欢从东南亚进口颜色艳丽的死鸟,用来装饰首饰。不过翠鸟目前已经全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东南亚诸国也都将翠鸟列为保护物种,打击偷猎行为。
点翠由于原料稀缺,已经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今年西泠春拍拍出一套梅剧团旧藏点翠头面,超过估价三倍成交。可以预见未来市场对这类精品点翠的需求会持续走高,广大玩家可以适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