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台儿庄(油画)250×400厘米2007年—2009年徐青峰

2017-11-28 17:56:14         来源:中国文化报|0   

 

 血战台儿庄(油画) 250×400厘米  2007年—2009年 徐青峰
血战台儿庄(油画)250×400厘米2007年—2009年徐青峰

我们这一代人是从小看爱国主义电影长大的,心中或多或少有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结。我学画之后,就总想有一天画一张“打仗”的画,来成就自己的英雄梦。但是心里又总怕画不好,那么大的场面、那么多的人,怎么画?还有刀、枪、烟、火、爆炸效果等处理起来也有难度,所以自己从没敢想过真的去尝试战争题材的画。

在文化部开展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后,我想,机会终于来了。从网上看了公布的100个选题后,我在权衡画哪个题材会更好。除了“抗洪”“抗击非典”和“神六上天”之外,其他的事件都在我的记忆之外。再往前一点,恢复高考时我才5岁,更是没有感触。但是当我看到战争题材的选题时,心里很激动,长期的渴望得到迸发,尽管也担心自己是否会中标,但是相比较创作的冲动,结果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权当是为自己能坚持创作完一幅战争题材的历史画找了一个理由。

但是另一个问题不得不让我思考:历史画画的是历史,是发生过的事情,后人可以无休止地重复画下去,我花很长时间去完成一张这样的画是否有意义?于是我邀请了几位对历史有研究的年长学者来共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我的意见是作为山东人,最好画一件发生在山东境内的事件。大家开始寻找:五四运动范围波及全国,“解放济南”“解放青岛”“孟良崮战役”虽然发生在山东但并不在那100个题目中,最后只有“血战台儿庄”。这时青岛大学新闻系教授孔祥军说:“就是‘血战台儿庄’!重新画历史画关键是历史事件对当下的意义,历史永远是当代的,台儿庄战役具备着非常明显的当代意义。”这一席话对我启发很大,当即我便决定“就是它了”。

从2006年画第一张小稿到2009年完成,历时3年。这期间我一直不停地在寻找和搜集各种资料,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搭建城墙和护城河,请40多位演员模拟真实的战争场景,到火灾现场观察砖石建筑在连烧带炸后的真实效果,在台儿庄的城墙上观摩战争遗留的弹孔……情绪上也一直沉浸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无数次感动:被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被无数热血男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义举所感动……是这一次次的洗礼,让我在这3年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并最后使这热情融于画面之中。我们今天虽然远离那段历史,远离了战场的硝烟,但是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观看了无数的抗战影片之后,我想每个人都不能说自己是远离那段历史的,一种悲愤感、使命感、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唤醒心底最本能、最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尤其是当自己置身在台儿庄大战旧址,看着墙上的弹孔,听着老人们的诉说时,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不仅听到了枪炮声,更听到了先烈们的呐喊声。作为艺术的创作者,必须有让自己置身于某种情境的能力,才能调动出全部的情感和激情。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反抗外来侵略的近代史中,不仅有一次又一次高唱凯歌的胜利,更多的是抗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以台儿庄战役为代表的抗日战争史中更是如此。在敌我军事装备和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在台儿庄城下彻底打碎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基于对历史的了解,我慢慢地将胜利高昂的明快色调,改成深沉混沌的色调,低暗的天空硝烟弥漫,衬托出前景中雕塑般的人物。画面创作到2009年四、五月份时才慢慢接近我内心的效果,好像越到后期越知道该怎么画了。创作这张作品使我收获很大,不仅得到了一些大场面人物组合绘画的经验,而且在这三年中,无数次与先烈们在画布上对话,无数次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因此,《血战台儿庄》这张油画,也是我从小的英雄主义情结和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碰撞的结果。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副院长)

关键词: 台儿庄 青峰 血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