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秦汉400多年璀璨文明 长信宫灯 金缕玉衣

2017-10-28 19:02:43         来源:西安晚报|0   

长信宫灯 金缕玉衣 兵马俑——走近“秦汉文明”特展

近日,“秦汉文明”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展,展出了全国33家文博机构精选的170组300多件重要文物艺术品。其中,重要展品包括人们熟知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兵马俑、“皇后之玺”玉印、纸地图、“滇王之印”金印、青铜方斗、“中国大宁”鎏金青铜镜、彩绘多枝陶灯、“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物艺术品的深入解读,力图全面展现秦汉时期中国的辉煌发展,为广大读者奉献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盛宴——

秦兵马俑“一马当先” 明星展品件件都是重量级国宝

据悉,此次展览陕西贡献了61组珍贵的文物艺术品。此次展览到底有多重量级,从亮相的一些明星文物就可知晓:展览入口之处的序厅首先展出了一组秦始皇兵马俑,象征秦国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兵马俑是秦代军事力量和社会组织力量的体现。其中,不同种类的兵俑,如立射俑、跪射俑、铠甲兵俑、文立俑等,展示了秦代军队中的不同分支,包括战斗力量与文职人员,体现出秦代军队严密完善的组织方式。带有彩绘的跪射俑则证明秦兵马俑在最初覆有彩绘这一观点。这组秦俑展现兵马俑真实状况的同时,反映秦得以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强大军事力量。此次展出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1977年秦始皇兵马俑2号坑出土的秦陶跪射俑,跪射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是防守和设伏时比较理想的姿势。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并且文物原本的彩绘保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长信宫灯,这或许是此次国博年度大展中的最明星文物,展览开展当天上午,此宫灯前就立即挤满了观众。河北省博物馆藏的西汉长信宫灯,为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其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铸而组装成的。灯体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灯体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该宫灯还有“长信”字样,因为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出土时,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修复才得以恢复原貌。灯体的一些部位,有九处刻有铭文,共计65个字。由铭文可以得知,该灯曾经几次易主,最后为窦绾所有。

解读文治武功 展现长乐未央

关照“事死如生” 反映丝路交流

此次展览是围绕秦汉时期“开创”“变革”“奠基”“繁荣”“多元”“开放”“厚重”的时代特点,精心策划的一场原创大展。共分为五大板块。

展览第一部分“文治武功”,介绍秦汉时期集权的建立,吕后之印就展出于这一部分。通过建筑砖瓦、秦诏文物、钱币、印章、封泥、兵器、汉兵马俑、熹平石经、《仪礼》木简等数十件文物展品,辅以文字图表等内容,围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边疆地区的开拓,阐释秦汉王朝对国家的经营与管理,重点突出秦皇汉武开创性的丰功伟绩及为后世中国王朝历史奠定的坚实基础。展览第二部分“长乐未央”主要展现当时上层社会的生活,长信宫灯就是这一单元的代表展品。通过对画像砖、漆器及动物俑等文物的展示,阐释在秦朝废墟中创立的西汉王朝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农业和手工业在文帝和景帝时均得到较大发展,仓廪充实,人民安居乐业,出现“文景之治”,其国力在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富强的国度之一。考古出土的大量汉代文物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其中既有豪华的楼阁院落,也有肥硕的牲畜家禽、琳琅满目的灯具、熏炉、炊器、酒器以及各种男女偶俑,足以为例证。通过各种乐舞陶俑、日用器具、家居设施、编钟、娱乐物品等,使观众仿佛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回那个沸腾而喧嚣的时代,体验汉代王公贵族灯光摇曳、熏香袅袅、珍馐满案、美酒飘香的奢华生活,领略大汉王朝的富强、物质的充裕、市场的活跃和文化的发达。

展览第三部分“事死如生”主要讲述秦汉时期人们如何看待死亡,金缕玉衣是这一单元的代表文物。此部分主要展示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鎏金镶玉青铜枕、玉九窍塞,汉景帝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兵马俑和彩绘陶家畜,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等文物,诠释汉代人对死后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待死者的“事死如事生”之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孕育了汉代的厚葬之风,人们不仅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凡是生人所用的器具、物品等,均纳入墓中。而且制作大量的人俑随葬。王侯贵族对永生不朽的追求,促使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由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敛尸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组成的丧葬用玉便成为汉代统治阶层最具特色的丧葬习俗,贯穿两汉400余年的时间。汉代特色鲜明而又内涵丰富的丧葬文化也是秦汉文明厚重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第四部分“多元文化”则主要展示秦汉时期中国的许多文化知识与科学发明都居于当时世界前列。通过青瓷、青铜工艺制品、铸铁制品,以及造纸、造船技术、医疗、天文计时方面的文物和边疆各族的特色文物让广大观众领略秦汉时期中国领先世界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第五部分“丝路交通”,主要阐释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后人所称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以长安和罗马作为两端,将秦汉王朝与域外联系起来,中国的丝绸、漆器、铜镜等源源不断向外输出,域外的珍奇物品也陆续输入中国,使异域文化逐渐融入汉文化中,有力地促进了秦汉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充分显示了大一统的秦汉王朝开放和包容的胸怀。此单元选取20余件展品,既有域外舶来品,也有融合异域文化因素的中国制品,是对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有力证明。

每一件文物都具有代表性

解读秦汉400多年璀璨文明

如何解读秦汉持续400多年深厚而灿烂的文明?可以说展览的每一件文物艺术品都具有代表性。据悉,此次从全国33家文博机构精选出的170组300多件重要文物,基本涵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秦汉时期的重要考古成果,展览通过对文物艺术品的深入解读和相关拓展内容的展示,全面展现秦汉时期中国的辉煌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以赫赫雄师统一中国,创立“皇帝”称号,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恢弘序幕。秦朝创建文官体系,推行郡县制度,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汉朝继承了秦朝创立的多项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对外交流等领域都有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同时,汉朝在文化上逐渐摆脱战国至秦时期文化的影响,在武帝时期完成蜕变,形成自身独特的面貌和丰富的内涵。

经过四个多世纪的经营与沉淀,秦汉时期的中国创造了厚重的多元文明,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均居当时世界前列,秦汉王朝所建立的政治、经济与思想体系不但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取法借鉴,也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所有这些使秦汉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开创、变革与奠基时期,也成就其中国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盛世的美誉。

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单月英介绍:“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秦汉不分开,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中国传统社会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不同朝代延续的过程,例如秦朝灭亡了,汉朝的建立并非把秦朝所有政治经济体系打破,而是沿着秦朝的体系在往下走,所谓秦汉不能分开,也就是这个原因。”单月英谈及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1968年出土的西汉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跟长信宫灯一样,主人也是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玉衣由2160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700克。玉衣分为头套、上衣、裤、手套和鞋五个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干彼此分离的部件构成。金缕玉衣主要出土于中国汉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西汉时,金缕玉衣的使用还未形成严格规定,东汉时则开始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皇帝才可以用金缕,诸侯、贵人则用银缕。曹魏时期,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退出历史舞台。

展出的几枚小小的印章同样极为重要,包括“皇后之玺”和“滇王之印”,是为了向大众展示秦汉对后代的影响,呈现最高统治者的玉玺象征着什么。就如,皇帝最开始用的是三玺,到了西汉晚期就变成六玺,皇帝三玺、天子三玺,再到后期就是皇帝、天子合并形成六玺,而这六玺则为后世王朝一直承袭,直到比较晚的时候又增加了两玺变成八玺印,所以秦汉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奠基性的。

此次展览,展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968年陕西省出土的西汉“皇后之玺”玉印。史评吕后:与刘邦共定天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人,吕雉的一生可谓石破天惊,充满传奇。此皇后之玺则是吕后的玺印,据《汉官旧仪》上记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如今看来,当年死在此印上的人应该是不计其数的。

关键词: 长信 宫灯 多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