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倪瓒惯用画面干湿浓淡不等的线条层层叠积的手法
2017-11-27 17:47:56 来源: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网|0
渔庄秋霁图(国画) 96×47厘米 元 倪瓒 上海博物馆藏
《渔庄秋霁图》是元代画家倪瓒惯用创作手法的典型,画面用干湿浓淡不等的线条层层叠积,同时延续简单而又相对固定的画面布局:前景是低矮的河岸,疏叠着几棵枯木;远景是萧疏的远山,山峦随笔锋起伏,产生流动般的效果,仿佛悬于半空;中间是大幅留白,并题有诗句,渲染文人诗境的同时也削弱了画面的真实空间效果,增强构图平面性,营造出恍惚的不真实感。这些正是倪瓒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方式。
具体来看这幅作品,画面有几处细节,值得仔细推敲。首先是远景的山脉,在画面右上的山形描绘中,我们似乎仍能看到山峦层叠的体积感和空间进深效果,而在其左侧和下方的山峦描绘中,却是另一种几近平面式的创作手法。此处绘形并非一蹴而就,却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充分体现了文人画家最为看重的绘画中的“业余性”。更重要的是,这里暗含着某种表现手法上的“实验精神”。也就是说,画家在描绘这一段山峦的时候,最初形成了构图意向,即有一个山体的形貌特征呈现在脑中,但在用笔表现之时,却进行了大量的简化。
这种带有明显实验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与倪瓒文人画家的身份、个性和时代背景有关,但更与山水画自五代发展至元代在绘画方法上的延续和突破有关,这其中不仅有笔墨表现方式的全新思考,还有对传统画技的刻意回避和对绘画美学思想的表达与呈现。自元代始,文人士大夫画家在绘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笔墨意境以复古为更新。也正因此,对绘画的理解不再如从前一般由表面即可看到其实质,开始出现于绘画技巧之上的美学思考。尤其在倪瓒的画中,更有一种心境空灵的智慧,这一点是完全不同于以前的绘画特色。
第二处细节,是上下两分的画面布局及中间大幅的留白,这是倪瓒独创的构图方法。上下图景几乎可以彼此分开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只不过,若仅有每个单独的部分,都难以呈现如此丰富的画面内涵。
倪瓒的画,与抒情达意或描绘真山真水都无关。例如,倪瓒在中景留白的手法,使整个画面构成分开,成为明显不相关的两个部分。也就是说,此处的留白不起到衔接上下的作用,更没有体现透视的深远之感。尽管如此,不可单独而视的这一段留白,其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若比较倪瓒的其他作品,这一幅在意境的表达上显得更为萧疏、简淡。倪瓒在他的大部分画作中重复使用了相似的图景布局,并在空间营造和实体描绘中做了大量的删减,使画面多以抽象的形式呈现。绘形的疏与简,意境的淡与静,两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虚空的美学品格,即画家始终追求的禅宗的境界——虚静与空灵之感。
第三处细节是画中的诗句。从元初始,文人画家的作品中开始有诗句出现,本意是以诗境寄寓画境,从而使诗书画融为一体,表达画家心境。在倪瓒的这幅作品中有长段诗句,书法清雅工整,描述某一事件其意并不在画面所绘形象。然而,无论从诗句所表达的语气,还是事件描述的内容,均使人感到淡淡的哀伤之情,这种深藏于字间的内在情感与画面整体呈现的气氛融合,无疑为原有的静寂荒疏淡冷等情绪加上了一笔着重号。
我们知道,倪瓒作此画不为绘形,亦不抒发情怀,仅是心中淡淡的伤感在纸笔间化为可被直接感知的笔墨形式。不为作画而作画,只是绘画这种形式恰好抒发了心中苦闷,而这颗心似乎并非落于尘世,却在宇宙天地间,与万物共通,万物亦可化为画家笔下的线条与墨色,以此来舒缓那压抑已久的情绪,使其得以暂时的排解。这大概就是画家向内修心而得宇宙天地之意境的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