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先生油画代表作《佛子岭水库》的创作过程

2018-01-16 20:38:43         来源:文汇报中国青年网|0   

 

佛子岭水库(油画)

吴作人作

齐白石像(油画)

吴作人作

三门峡(油画)

吴作人作

劳动模范还永宽像(速写)

吴作人作

劳动模范张兰英像(速写)

吴作人作

淠河沙石场(速写) 吴作人作

张立行

为纪念吴作人先生去世20周年、诞辰110周年而在苏州吴作人艺术馆推出的跨年度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 《佛子岭水库》研究展”,展现了吴作人先生油画代表作《佛子岭水库》的创作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建设对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佛子岭水库》这部作品告诉今天的观众:当时的中国艺术家是以怎样的热情、激情和真诚的态度投入到创作之中的。

当下有部分所谓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画面苍白,似曾相识,模式化、概念化。单就这些作品呈现的技巧而言,可能并不差,但也只是仅仅局限于“炫技”,难以令观众“入戏”,更不必说“入心”,感动观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对自己所创作的题材并不完全地认同和相信,因此,也就不会真诚地对待创作,投入真情,无法调动起创作的激情。他们画这些现实题材主题绘画,往往抱着“是你们要我画”的完成任务的态度,草草敷衍,例行公事。拿吴作人当年的作品与当下的某些作品两相对照,高下立判,值得深思。

诗当对生活吟,画应为时代作。不管处于怎样的历史时期,身居何方天地,总有一些有理想、有抱负、有使命感的优秀艺术家,怀着对当下生活的激情、真情,真诚地记录下他们对时代真切的感受。岁月悠悠,这些艺术家可能已随时光逝去,但他们留下的作品依然散发着鲜活的气息。

今年是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原中国美协主席、画家吴作人先生去世20周年,明年将迎来他诞辰110周年。吴作人先生的出生地苏州的吴作人艺术馆推出了一个跨年度特别展———“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 《佛子岭水库》 研究展”,以此作为对吴作人先生的纪念。虽说展览冠名是“吴作人、萧淑芳”研究展,但是展览的核心聚集点只有一个:吴作人建国初期所创作的油画 《佛子岭水库》。其他的展览内容都是围绕着这幅油画作品而展开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为一幅画而举办的一个特别艺术展。而后来的研究者和观众,更是可以透过吴作人先生 《佛子岭水库》 的创作过程,了解50年代初期新中国建设对艺术家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了解当时的艺术家是以怎样的热情、激情和真诚的态度自觉地投入到创作之中的。

当下有部分所谓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画面苍白,似曾相识,模式化、概念化。单就这些作品呈现的技巧而言,可能并不差,但也只是仅仅局限于“炫技”,难以令观众“入戏”,更不必说“入心”,感动观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没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对自己所创作的题材并不完全地认同和相信,因此,也就不会真诚地对待创作,投入真情,无法调动起创作的激情。他们画这些现实题材主题绘画,往往抱着“是你们要我画”的完成任务的态度,草草敷衍,例行公事。拿吴作人当年的作品与当下的某些作品两相对照,高下立判,值得深思。

辗转2000余里来到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

新中国成立伊始,掀起了建设的热潮。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艺术家面对眼前的新气象新发展新人物新精神,感同身受,心悦诚服。展现和讴歌这一切便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艺术选择。他们热情高涨,纷纷行动起来。

据展览的文献透露:解放之初,淮河流域连年水患,给豫、苏、鲁、皖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1952年1月政府统筹各方力量,开工兴建佛子岭水库,1954年11月工程全面完工。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坝”的佛子岭水库是治淮的第一骨干工程,它综合了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功能。

佛子岭水库的建设,让向来倡导“艺为人生”的吴作人先生兴奋不已。时年46岁正当创作黄金周期的吴作人携夫人萧淑芳辗转2000余里,从北京出发,坐火车,转汽车,搭便车,来到热火朝天的水库工地,历时近一个月。在佛子岭水库建设工地,吴作人先生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亲历者、参与者。他深为佛子岭水库建设过程中无数普通劳动者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所感动,为新中国建设的宏伟气势和普通劳动者当家做主人的精神面貌所感染。他真诚地面对眼前所发生的奇迹,将自己的所有情感投入到创作之中。“你要让你的观众喜欢上你的作品,首先你自己应该相信你所表现的对象,真诚对待,投以真情”。

吴作人先生女儿萧慧最近回忆说:“曾记得1954年初夏的一天,正就读初中的我盼来了在外出行近月余的父母吴作人和萧淑芳。他俩随身携带沉重的画箱和画夹,风尘仆仆地从当时‘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大坝建设工地返回北京。不久,父亲画室里摆满了他们在佛子岭水库工地画的速写、水彩和油画,犹如一个小型专题展。紧接着父亲就在这间画室里创作出 《佛子岭水库》大幅油画,参加了1955年在京举办的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获得好评”,并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作为宣传画两次单独出版发行。

除了佛子岭水库,吴作人先生之后还积极奔赴三门峡、内蒙古草原、大连、青岛海军部队、兴安岭林场、十三岭水库等地,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收获了如 《三门峡》等蜚声画坛的众多的经典作品。

今天回望这些作品,那些朴素的画面给观众的第一个直观的感受是真诚。画家为他所描绘的对象所深深感动,因此他的笔底才包含真情,最终令观众感动。

“但替河山添彩色:吴作人、萧淑芳《佛子岭水库》研究展”深入挖掘了60多年前吴作人与油画《佛子岭水库》相关的文献材料。比如吴作人先生为水库工地的劳动模范钱洪胜、张兰英、王文新等所画的速写,为油画创作做准备而创作的多件水彩画;其夫人萧淑芳的相关作品;当时与水库建设相关的图片文献资料。而这一切,都如众星捧月,为 《佛子岭水库》这幅油画作品勾勒出完整的时代背景。

追求创立中国学派油画,但对油画的民族化的问题有清醒、独立、冷静、科学而辨证的独到认识

吴作人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奉行的座右铭是:“人生无我,艺术有我”、 “艺为人生”,倡导“师造化,夺天工”。

吴作人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生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白思天院长称赞他“既不是弗拉曼画派,又不是中国传统,乃是充满个性的作者”。

他始终将绘画的焦点放在表现人生和现实生活方面,提出“艺术是‘入世’的是‘时代’的,是能够理解的”,“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亲尝水之深,火之热,醉山海明晦之幻,慑风雷之震,悚呼号之惨,享歌舞之欢狂。创作过程如此,作品焉能有不真诚者?”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创作的 《纤夫》《争论》 《缝》 《打铁趁铁热》 《小组会》 等,就极具现实感。吴作人1935年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期间,随校西迁重庆。1938年,率“战地写生团”赴前方作画。1943年至1944年,赴陕甘青地区写生,临摹敦煌壁画。1944年至1945年初赴康藏高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各色风貌,作大量写生画,举行多次展览。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吴作人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但中国文化如同血液一样渗入其肌肤之中。尤其是敦煌之行予他以很大的影响。因此,他致力追求创立中国学派的油画。他说,“如果说油画在描写对象的色彩、质感、空间关系等方面有很强的表现力,那么中国画的表现力达到了更加提高的境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结合,带有中国艺术的特色和情趣。”他的油画代表作 《齐白石像》做到了这一点。这幅画的每个部分,大至身躯,细至须发,造型设色,气度与神态,无不渗透了中国画的韵味,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派。而他的 《佛子岭水库》、《三门峡》等作品,似也力图渗入中国画传统的因素,如散点透视的运用,空灵、渗化效果的模仿等。

不过,作为一位真正的对中西艺术有透彻了解的大艺术家,对油画的民族化的问题他也是有着清醒而辨证的独到认识的。他表示,“从艺术形式来说,中国人画油画应当和外国人画油画有区别,这就是各具风貌,是学派的区别,是民族气质的区别。但和外国人的油画也还有共同点,因为油画始终是油画。油画本身应有它的技术上的特征,所有画油画的人不应该对它的特征无知或者加以否定……欧洲绘画演变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到了中国来的油画也不应当有例外。因此,在油画的制作上,如果生硬地套上传统的勾线涂色,那就会机械地、简单化地对待油画的‘民族化’,这也是不对的。”在1959年那样的环境下,吴作人能够对油画的民族化作出如此有见地的大胆表述,是非常不容易的。

《佛子岭水库》部分创作素材

关键词: 佛子 吴作人 代表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