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创作不是押宝、不是摸行情,终归要以感人为目的
2017-12-04 17:01: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0
刘文西中国画《黄土地的主人·高原秋收》局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美术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时代需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美术精品。
精品创作,离不开时代、人民与生活。画家应该热情感受时代精神最强烈的情感,将其注入创作。几十年来,我一直践行着这种创作理念。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我历时13年创作的《黄土地的主人》百米长卷,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展出。作品以13个部分,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变迁,热情歌颂黄土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奔向幸福生活的辉煌历程。脊背上背负着大山沧桑的《陕北老农》,世世代代传承着黄土地精神的《黄土娃娃》,淳厚朴素的《米脂婆姨》,能文能武、勤劳俭朴的《绥德的汉》……均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挖掘生活的深度和对人物的熟悉程度,决定了艺术的深度。在几十年的创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
感知生活深处的时代温度
深入生活,不是要跑很多地方,也不是了解一两个老百姓,而是长期深扎在一个地方,深入了解当地民众,于长期积累和不断深耕中了解典型。只有生活的“银行库存”丰富,才能比较和选择,才能集中和创造典型,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我主要是画人物,熟悉人对我而言是第一位的。为此,我不仅用几年甚至几十年去打造一幅作品,还在近60年间90多次去陕北深入生活、了解当地的人和风土人情。在此过程中,我积累了生活、艺术技巧,也积累了从大量速写中取材的经验、从复杂生活中提炼题材确定创作主题的经验。假若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创作也不会稳定。
深入生活,需要细心观察、认真研究,敏捷发现人物个性,创造人物个性。在深入生活时,艺术家必须对生活动情,否则即便人在生活中,也得不到创作灵感。深入生活,就是去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以及其生活的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如果只是浮在表面,就不可能了解生活的本质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自然也就无法挖掘人物思想感情深处的东西。同时,塑造人物要具体可信,要发现人和物各自具有的个性和特点,这样画面就有了很多味道。
深入生活,更需要勤于动笔,有感而发,把适合绘画表现的、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最感人的画面表达出来,用生活升华出来的艺术作品去鼓舞人民、团结人民,使之同心同德为新时代服务,而不是把“发了霉的粮食”给人民,这不仅没有营养,更会造成“食物中毒”。作画终究要讲究情、理、法、趣。我们往往重理不重情,只从道理出发、概念出发、公式出发,不太重视生活中存在的生动的情趣、情感,由此画面丧失生活的温度、时代的温度、艺术的温度。
提高艺术表现力度
近60年来我深入陕北近百次,画了几万张生活速写,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一件创作,还要经过许多思考。
只有生活素材,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创作精品仍是一句空话。笔墨就好比一件衣服,其形式和艺术语言要符合描写对象和内容。比如我画陕北人,我的笔墨比浙派人物画要强硬有力,这是为了配合和适应人物个性的描写。
实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首先需要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尤其是人物画,不然就会影响对人物刻画的深度。当前,很多人物画家缺乏或忽视人物画的“严造型”,因而难以表达出生活味道和人物神态,形象往往缺少生机与活力,人物不生动、不感人。“严造型”,不是说画出来的形象要跟照片一样,而是能够严格地把握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并通过形象细节表达出来。造型里边学问很多,需要不断体会、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不断于长期艰辛艺术实践中磨练。
其次是笔墨要追随时代,能够于不断创新中使作品富有新鲜感、亲切感。由于时代不同,表现对象也有所不同,艺术形式也应随之改变。例如今天画劳动人民,就不能套用中国传统宗教画技法,也不能套用文人士大夫超脱尘世的高士风度。人物画应由人物的精神面貌来决定表达形式,这既需要画家认真学习传统又不套用传统;也需要画家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又不照搬。我也一直在寻找难题、挑战自我,不想重复历史、重复别人,更不想重复自己。
突破出真知。如何创新和提高?这不能离开民族艺术特色和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现在很多创新,或着眼于形式,或让人难以理解。真正的创新,不是求新求异。创新的内涵有很多,可以从生活中深化,从意境构思、构图布局、笔墨情趣、形象处理等任何一点去探索。比如要坚持民族艺术特色、中国气派,就要有中国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美术作品堪称艺术,就是要比生活更美,更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没有艺术性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的,而艺术性在于饱含人情味的笔墨情趣以及完美的艺术效果,其中包括在选择和加工中更加生动、深刻、典型的形象。
思想深度决定艺术高度
优秀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深度和高度。
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能够自觉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努力在作品中灌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
思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深入生活,但它反过来也对深入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取怎样的立场去深入生活是必须明确的前提。深入生活的目的不是逛山水,而是严肃的自我提高——能不能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去洞察当前社会现实和艺术发展规律?是否明确哪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因素?能否于现实中提炼出真善美,从而决定自己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对美术工作者而言,必须认真领悟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将其与群众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深更透地理解生活内容,从而选择代表不同时期的先进事物和英雄人物,并加以有力的表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多元文艺思潮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某些一时的现象所左右,分清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真善美与假恶丑;才能使读者通过画面更深刻地认识生活。
有一些画家,过分强调在生活中感受什么就画什么,无意中模糊了应该用正确的思想高度去认识生活,用饱满的政治热情去探索生活中的重大主题。没有学会把活生生的人物事件和党的文艺政策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是创作表面化的真正原因。应该明确的是,反映生活是多方面的,但必须认识其中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
创作不是押宝、不是摸行情、不是赶时髦,更不是说教强加于人,终归要以感人为目的。不论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只要感人都会受到人民欢迎。感人的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有益的社会效果,必定来自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辛的艺术创造。这是我有关创作精品力作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刘文西,著名画家,1933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美院、美协的领导工作,以西安美术学院画家为主体,创立了“黄土画派”。现任中国美协顾问等职。数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作品数千幅,出版画册80余种,25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9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祖孙四代》等,出版有两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