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托万·布德尔(1861-1929)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画家和教育家
2017-11-29 15:26:01 来源:中国文化报|0
垂死的人马(雕塑)1914年安托万·布德尔 |
安托万·布德尔(1861-1929)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画家和教育家,作为罗丹得力的助手和亲密无间的挚友,布德尔的雕塑受罗丹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又独具个人风格。布德尔一生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家,他的学生包括大名鼎鼎的贾科梅蒂和里希埃,而中国艺术大家刘海粟、庞薰琹、潘玉良等人也曾受教于他。
11月20日,“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聚焦了布德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杰作,重新审视了其回归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而创作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日臻成熟完善时期的代表作,包括38件青铜雕塑、2件油画、8件水彩以及素描和珍贵的历史图片,所有展品均来自法国布德尔博物馆馆藏。
师从罗丹的一代雕塑大师
布德尔生于法国蒙托邦的木工家庭,他儿时就显现出绘画天赋,15岁获得奖学金进入图卢兹美术学校学习,8年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然而,布德尔因其富有创造力的性格与该院墨守成规的学院教学产生冲突而退学。之后,布德尔曾跟随知名雕塑家法居学习,完善自己的专业技巧。1893年至1908年间,布德尔经推荐进入罗丹工作室成为罗丹的学生和助手。长期受到罗丹作品强大气场的熏陶,大师的创作特点也被他吸收,但之后他选择了“构造”以释放自我,开拓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罗丹曾写道:“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塑造;而对布德尔来说,最重大的事情是构造。我把情绪封存在肌肉之中,而他让它们以某种风格发散出来。”作为回应,布德尔对自己的学生说:“塑造是去破坏,而构造是去创新。”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布德尔所创作的古希腊、古罗马神话题材雕塑作品。古希腊雕塑是布德尔从艺以来一直模仿学习的对象,他不断从这些雕塑的古典理想美中汲取灵感,无论是《帕拉斯》《阿波罗》《果实》,或是香榭丽舍剧院的浮雕及《垂死的人马》,都可窥见古希腊雕塑和建筑的影子。但布德尔在追求古典美的同时,也尝试打破理想美的古典艺术观念,他的雕塑洋溢着一种鲜明的现代视觉性。“西方雕塑在经历了古希腊、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法国的辉煌时代后,进入了现代时期。一方面,来自希腊罗马的写实雕塑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实验性的现代艺术异军突起。作为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的雕塑家,布德尔的雕塑在古典写实风格中浸润着现代主义气质,内部造型结构与雄伟的建筑性和力量感和谐并存,同时带着理性冷峻的思考。”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说,正是这种古典式现代雕塑或者说现代式古典雕塑,使布德尔在艺术史上占有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展览以“布德尔的创作之源”为开端,将观众带入布德尔曾经进行雕塑训练和观摩学习的场所,呈现了艺术家由学习到掌握雕塑技术期间用作参考和汲取灵感的考古文物。展览中的《弓箭手赫拉克勒斯》是布德尔离开罗丹工作室后的经典之作,融合了古希腊艺术的传统和现代艺术特质,突破古典空间观念,使整个雕塑在人物形式和空间张力之间巧妙地达到平衡。1910年,《弓箭手赫拉克勒斯》在公之于众时,立即跻身大师杰作之列。评论家赞赏其兼具古典性和现代性,在虚实之间、直线与曲线之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弓箭手赫拉克勒斯》作为20世纪视觉文化的象征,被艺术家和广告商们反复复制并重新诠释。布德尔制作了3种不同的版本,如今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能见到。
“布德尔受了种种不同的影响,但到处有他自己的面目。他自罗马、希腊、巴比伦、埃及得来的形式,都依他自己的心灵改造过了。他把近代艺术的颤动与爱琴海文化的圣洁、文艺复兴的伟大与奥林比亚的沉静结合起来,沟通起来。”刘海粟曾回忆说。“艺术必须从古老的根上生长出来,再让树枝伸向现在,等待着开花结果。”布德尔的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的艺术信念,也形象地揭示了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作为享誉世界的雕塑家,布德尔以其形象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证明:回归传统乃是创新之途,古典仍可以塑造新的时代经典。
培养大批优秀艺术家
除了画家的身份,布德尔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根据自己所熟知的学徒传统,在巴黎的工作室接收一些特定学生,并且在大茅屋艺术学院授课,纠正学生们根据现场模特所完成的作品,并传授理论知识。布德尔在这所学院每周授课一次,20年没有间断,直至离世。“布德尔绝不是一位因循守旧的导师,他提倡解放固有的知识体系,创造开拓个人风格。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尤其不要忘记,作品乃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工作取决于我们灵魂的品格。’”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介绍,布德尔一生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家,如阿尔佩托·贾科梅蒂、杰曼·里希埃、玛丽亚-艾琳娜·达·席尔瓦等。后来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刘海粟也曾描述布德尔非凡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庞薫琹和吴大羽也曾同布德尔密切合作。
“无论通过哪种媒介,都很少有机会能全面回顾这样一位同时是雕塑家、绘图家、画家和摄影师的艺术家的卓越天赋,此次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机会,通过草图到成品的展示,参观者得以品味、探索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展览因为在大学中展出而充分体现出它的意义,这为学生们未来要面临的工作提供了一些思考。”巴黎博物馆联盟负责人黛菲恩·列维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成钢看来,布德尔的语言是单纯的,他的雕塑具有建筑般的雄伟和史诗般的浪漫情怀,每一件都非常精彩。“在近现代世界雕塑史上,布德尔与罗丹、马约尔共同被誉为三大支柱。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布德尔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相信能够使中国的雕塑界和美术界对他的艺术有进一步了解,并带来新的启示。”曾成钢说。
据展览总策划、法国布德尔博物馆馆长艾美丽·斯密耶介绍,在布德尔生命的最后几年,也就是其声名最盛之时,他曾想建立一座布德尔博物馆,并绘制出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安置于一座“工作室博物馆”的原始概念。1929年布德尔去世令该项目无法实现,但布德尔的遗孀克丽奥佩托拉一直在为之努力,直到1949年博物馆建成。这座博物馆位于巴黎南部的蒙帕纳斯街上保存下来的布德尔工作室,是大师生活与工作了44年的地方。布德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在艺术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