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凭借其浓郁的年代特色、形色的角色塑造吸引了观众

2017-11-29 16:31:04         来源:今晚报|0   

 

江苏卫视热播的史诗剧《白鹿原》凭借其浓郁的年代特色、形色的角色塑造吸引了观众的关注。镜头中出现的大片麦田、陕西独特的原上风光,“白鹿原油泼面”的制作流程、祠堂内石碑的篆刻等,无不彰显了剧组的匠心。

在剧组主创看来,想要再现《白鹿原》的精神内涵,首先是要完美呈现白鹿原以及关中的地域特色。导演刘进说:“因为《白鹿原》写的底蕴厚重,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所以它需要宏大的手法来表达。”据悉,在场地取景上,《白鹿原》拍摄团队从陕西蓝田开始,经三原、南京、上海、合阳、晋城、太谷回到蓝田最终返回北京,先后完成全组10次国内大规模转场。

除了史诗级的震撼场景还原,剧中一日三餐的制作工艺都彰显了地方特色,白嘉轩的妻子仙草就凭借一碗“油泼面”俘获了大家的心,“白鹿原油泼面”也由此成了“网红食品”,网友称赞“秦海璐做的一碗油泼面简直绝了!滚烫的菜籽油浇在裤带面上的葱花和辣椒上,这就是‘舌尖上的白鹿原’啊!”除了完美还原陕西特色,《白鹿原》“吃面群众”的群众演员都是当地农民,“因为他们脸上那种质朴劲儿和一般的群众演员不一样”。

电视剧《白鹿原》在服装、化装、道具等方面更是精益求精,美术部门提前10个月进入勘景、搜集道具的阶段,不合格的场景布置就推倒重做,光旧农具、旧纺车都收了好几车。导演刘进说“我们定下了这么一个原则,一切要写实。剧组按照那个年代做了八辆马车,剧中那个扎花机,找了很多地方都寻不到,最终才在一个博物馆里找到。”

除了服化道的写实,剧中女人裹小脚走路的细节,男人蹲着吃饭的细节,都符合当时的年代和情境。剧中还有很多傍晚的戏份儿,傍晚收工、炕上唠嗑、门口吃面等,刘进说:“在那个年代,人们基本上都在傍晚吃饭,天黑了就睡觉,所以这个戏有大量傍晚的戏。”

关键词: 白鹿原 观众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