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璧深藏亮相嘉德秋拍
2017-10-09 16:41:24 来源:华夏收藏网|0
今年嘉德秋拍期间,藏家们将领略到东方杰出女画家方君璧深藏半世纪的代表作《梅映禅思》,唐蕴玉的《白玉兰》以及孙多慈《双喜》的独特韵味。
方君璧在14岁初到巴黎求学。在22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首位中国女学生。在创作上她融合东西,作品饱含其教养和人生阅历,下笔精准,色调彼此顾盼,当中糅杂了女性独具的细腻视角和优雅气质,使其从同辈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蔡元培曾称赞方君璧:“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1984年,巴黎赛努奇博物馆曾举办“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
方君璧《卫月朗》 油彩画布 92×73cm 1925年作 1984年法国巴黎赛努奇美术馆举办的“方君璧回顾展”展览画冊封面之作
梅花与经卷为方君璧一生中最钟爱的两个创作元素,且共含佛性。佛门称花为“华”,以花喻本心之清净,称“心华”,“心华开敷”示豁然大悟之意。方君璧一生钟情于梅花,欣赏其高洁自持、不坠俗流的品性,追求神清如梅的艺术境界,并常年于画室中悬挂其梅花笔墨。而她对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亦十分喜爱,尤其是对禅学有着独到见解,并常将以此题材入画。
此次秋拍呈现的《梅映禅思》中,一枝斜梅安插于右侧瓶中,骄而不艳、傲骨绽放,一股生命之美随着花枝斜折而上,给人以心性光明之感。横贯画面的梅花构图与艺术家另一重要代表作《卫月朗》背景中的白梅造型如出一辙,寓刚健于婉约。干净利落的线条精准勾勒梅瓶造型,明暗及光影的处理凸显釉彩温润,彰显出艺术家卓越的写实功力。左侧阅读至中的经卷随意卷放置案,红梅点点跃落于卷上,给人窗外轻风徐来之遐想,其以温婉之笔塑造出永固于时光静止中的幽长禅韵。醇透的淡青色调背景,润物细无声,进一步衬托出前景瓶花之儒雅。
艺术家孙多慈
另一幅即将上拍的唐蕴玉的《白玉兰》则体现出朴稳雅静淡泊之蕴。作为20世纪初始中国民族油画的开拓者之一,唐蕴玉于20年代中国第一届美展中展露风采,以其融入主观的印象派画风及兼具有日本与欧洲双重留学的传奇经历,被评价为其影响“与潘玉良女士相伯仲”的杰出女性艺术家。她师从陈抱一、关良、王济远等,并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积极活跃于上海画坛,参与了上海重要西画团体“艺苑”的创建,之后留学日本,得“中国江南第一才女”之赞誉,作品获入选东京展览会;她曾修读于巴黎,获现代派艺术思潮的洗礼,于40年代回到上海,担任美术学校教授,投身于现代艺术教育推进的事业之中。
唐蕴玉的画风清新明朗,特别是其笔下的“静物”,色彩淡泊而宁静,无不散发出清冷淡雅的独立风格。她注重西画的中国化,在清新淡雅的景物表现之间,用中国画的手段介入油画,再以油画的媒材完成自我意向中的中国画景给以一股清新之感,恰如其人。此次上拍的作品《白玉兰》便是这一特点的典型代表。
20世纪30年代初唐蕴玉在巴黎
画作中洁白的玉兰悄然安放、恬静疏秀;左右两支一上一下、婉转有致,灵动捕捉了玉兰花绽放及凋落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时光荏苒、岁月静好之美。艺术家受印象派对光影捕捉的风格启发,将整幅画面被裹于窗外黄昏斜阳的余晖之中,唐蕴玉用西方的油画技法再现“信手拈来花几许,自此暗香闺中留”东方诗韵。《白玉兰》以艺术家喜用的清冷色调一以贯之地展现其淡泊的个性趋向。
孙多慈的《双喜》则显得情韵恒长。孙多慈自幼天资聪慧,酷爱丹青,1931年以素描满分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深得徐悲鸿的青睐与赏识,成其得意门生,视为衣钵传人,并与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丘堤、蔡威廉齐名,被誉为“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之一。孙多慈在素描、油画及国画上均有深厚的艺术造诣,大诗人宗白华赞其“落笔有韵,取象不惑;好像前生与造化有约,一经睹面,即能会心于体态意趣之间,不惟观察精确,更能表现有味。
1938年 方君璧于画室创作
画面中一对喜鹊高站枝头、彼此顾盼,饱满的双姿与纤细的双杆形成轻重的对比关系,上方纵向而下的红叶交相成局,与底部横贯的枝干形成视觉的平衡,以和谐的构图传达喜气洋溢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