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敦煌,有点像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

2018-01-18 22:04:59         来源:中国青年报|0   

 

敦煌壁画

身后是丝绸之路的千年繁华,面对的将是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敦煌会是下一个世界性超级IP

曾有学者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时陆上丝绸之路的敦煌,有点像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是中(中原)西(西域)交汇的第一站。敦煌折射的是中华民族向西进取时的无限雄心,和向东回望时的浓浓乡愁。

从晚清到民国,大批敦煌遗书与文物流失海外,一度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痛憾。从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从常书鸿到段文杰到樊锦诗,无论你曾是法兰西的艺术家,还是出生上海的北大才女,一到敦煌,再未离开。

70多年的筚路蓝缕,敦煌,似乎再一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敦煌,不再固守一隅沙漠绿洲。

2017年12月29日到2018年3月30日,深圳迎来迄今展览面积最大的“神秘敦煌”跨年大展,以4000平方米的场馆“搬”来了敦煌的7个1:1特窟和100多件文物。敦煌之于深圳是一个没有直飞航班的遥远存在,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但深圳对敦煌的热情从没有被距离冲淡。

仅2017年,就有多个与敦煌相关的展览在深圳举办:第三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十三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专项活动——“敦煌梵梦,大象无形·一带一路主题系列艺术文化展”、“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

《华西都市报》在2017年岁末评选四川“年度十大文化大事件”,雄踞榜首的是吸引了108万人次(敦煌2017年到访游客约140万人次)参观的成都博物馆“丝路·敦煌”大展。据说这场为期3个多月的展览落幕后,掀起了一波长久的“敦煌热”,与敦煌相关的自驾游、游学、书画展都人气爆棚。

这里要插播一个小故事: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将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带到四川举办展览。一名重庆国立艺专的学生站在画前,激动异常,他后来说:“看到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后,我着了魔,所以我到了敦煌。”这个学生名叫段文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

敦煌文化,也不再仅仅是学者的乐土。

2017年12月29日,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丝绸之路”计划。从此,敦煌的乐舞将在互联网上传播,敦煌壁画将成为“敦煌漫画”,手游中也将出现栩栩如生的数字敦煌世界。敦煌研究院积累了20多年的数字化资源——“数字敦煌”资源库中文版和英文版,首次向全球共享30个洞窟的高精度壁画和VR节目,访问者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16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敦煌文博会让敦煌文化有了自己的节日。2016年,85个国家、10个国际组织的1500名嘉宾与会,达成了“加强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敦煌宣言》;2017年,有来自51个国家、3个国际组织的582位中外嘉宾以及2100多名参展商、企业代表等各界人士参加;第三届敦煌文博会,已确定将于2018年9月20日、21日举行。

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说:“敦煌是在国际语境下,民众基于信仰、文化、艺术、交流而自发创造的,长达千年之久,是一个世界性的具有亲和力的超级IP。”在中心设计的一个体验活动“星空下阐释敦煌”中,体验者可以在夏日的夜晚置身敦煌,欣赏献给莫高窟的芭蕾舞,聆听学者与艺术家的“夜空对谈”,不知此时的星空与千百年前的是否一样清明?

未来,敦煌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敦煌艺术文化体验中心,敦煌文化将有敦煌之外的常驻点。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不止一次引用过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四代领头人”,他认为,这一代“敦煌人”的使命,除了对敦煌遗迹的保护,就是“让世界来研究敦煌”。

敦煌这个超级IP,身后是丝绸之路的千年繁华,面对的将是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