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文化部门对戏曲资源的动态化、推动戏曲艺术发展

2017-12-26 12:51:19         来源:新民晚报|0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经过2年努力,目前普查数据已全部入库,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今天上午文化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普查成果,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介绍,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

依据普查统计结果,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各省(区、市)现有剧种数量如下:北京8个、天津5个、河北36个、山西38个、内蒙古14个、辽宁6个、吉林8个、黑龙江5个、上海9个、江苏20个、浙江16个、安徽31个、福建23个、江西26个、山东28个、河南25个、湖北26个、湖南20个、广东16个、广西21个、海南3个、重庆6个、四川11个 、贵州10个、云南18个、西藏6个、陕西26个、甘肃13个、青海7个、宁夏7个、新疆6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

剧种所属剧团情况

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目前,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

剧种增减情况

1.《中国戏曲志》未收入,但增补至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17个,分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曾经流行,后一度衰微,现重新恢复的剧种有1个:蛤蟆嗡。第二种类型:因地域及声腔音乐形态的差异,从原有剧种中分立而出,作为独立剧种的有4个:怀安软秧歌、弦子腔、沙东落子、扽腔。第三种类型:在编撰《中国戏曲志》时未曾发现、或被遗漏的剧种有8个:武安傩戏、鹧鸪戏、啀戏、仫佬剧、果洛马背藏戏、玉树格萨尔藏戏、巴贡戏、夏尔巴玛尼戏。第四种类型:经由曲艺发展衍变而成或由多个小戏融合发展而成的剧种有4个:郧剧、漫瀚剧、紫阳民歌剧、高跷竹马戏。

2.曾收入《中国戏曲志》,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录的剧种有60个,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便已消亡,却被收入戏曲志的剧种有19个,分别为:淮红戏、丁丁腔、天津曲艺剧、文明戏、南方歌剧、山东乱弹、朱春、清戏、昆弋、满族八角鼓戏、京腔、陕西赛戏、西府秦腔、闽南四平戏、队戏、芮城拉呼戏、雁北弦子腔、万荣清戏、翼城目连戏。这些剧种在修志时早已消亡数十年不等,仅为说明或描述该省戏曲发展历史,得以在志书中记录或开设条目。

第二种类型: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剧种有24个,分别为:高淳阳腔目连戏、小落子、碰板调、二呼噜、南词调、渔家乐、维吾尔剧、吉安戏、瑞河戏、抚河戏、景德镇采茶戏、临高人偶戏、贵州梆子、固原曲子、隆德曲子、中卫秧歌、盐池曲子、银川曲子、安徽端公戏、四川土戏、翼城秧歌、平陆花鼓戏、夏县弦儿戏、夏县蛤蟆嗡。

第三种类型:无任何演出团体,仅存数名艺人,有传承、偶有演出活动,未完全消亡的剧种有17个,分别为:湖调、瑞河采茶戏、贵儿戏、粤西白戏、海陆丰竹马戏、罗子戏、松阳高腔、醒感戏、诸暨乱弹、浙江目连戏、浙江傩戏、词明戏、泽州秧歌、介休干调秧歌、黄骅渔鼓戏、西路评剧、凌源影调戏。

据介绍,截止2017年6月30日,完成全国普查基础数据复核工作,所有数据正式入库。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平台共收入表格111406份、图片46555张。今后文化部将结合普查基础数据,加强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夯实戏曲发展的根基,贴近时代推出优秀剧目,推动戏曲走向民间服务群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并不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通过普查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更好推动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关键词: 戏曲 文化部门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