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没有拘泥于相同形式的表达风格

2017-12-21 10:26:11         来源:环球网综合|0   

近日,一系列荧屏文化类节目再掀热潮,在网络上口碑爆棚,深得观众心。不难发现,这些节目虽然聚焦的是颇为严肃、厚重的话题,但却都采用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迅速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有观众认为,这种大气又接地气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在浮躁中沉淀下来,给心灵补充营养。

而当生活的快节奏遇上传统的文化热,两者之间难以调和的不平衡,似乎在召唤一种短小而又极具爆发性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满足当下观众“充电五分钟,穿越八千年”的文化需求,以轻松畅意的姿态汲取文化精华。恰逢其会,每集5分钟讲述一个文物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无疑将会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地铁伴侣”,它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以中国历史纪年来建构百集国宝的顺序,解锁欢脱、猎奇、热血、推理等各种讲述风格,唤醒沉睡千年的国宝之心。该纪录片将于2018年元旦正式登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让文化继续“热”起来,更要“传”下去。

文化热的背后是崛起大国的文化自信

“吸引得移不开视线”、“观看时呼吸都不敢太大声”……去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大国工匠的迷人气韵与国宝文物的瑰丽风采,让许多90后观众发出“致敬中华文化”的感叹。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也随之勃兴。特别是近年来,中华文化频频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惊艳亮相: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火罐在外国运动员中风靡一时;青花瓷等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圈粉”无数;今年年初,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绽放中医魅力……

有专家认为,传统文化从“冷”到“热”,体现了文化自信,崛起的中国极大提振了民族自信心,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顺应短平快视频时代的潮流,精准捕捉年轻人“耿直”的特点,以一集5分钟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在“满天星斗”(苏秉琦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连续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模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机制)的文化坐标上精准定位,力求构建出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的视频索引库。

这种“短小精炼有内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在观众当中保持热度、“薪火相传”。试想,在人潮拥挤的地铁中,伴随着5分钟的文物短视频,呼啸而过的不仅是窗外形形色色的景象,更是文物穿梭几千年的前世今生,一天1440分钟里5分钟不过是转瞬即逝,而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5分钟则是文物的“一眼千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文化热的全新表达方式,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亦是助推大国崛起的文化自觉。

年轻化的表达让国宝活起来

文化能够持续热下去的原因并不在于其形式,更着重在形式的包装下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实际上,文物从来都不是严肃呆板的代名词,在不计其数的国宝精粹中,有着精巧别致的刖人守囿车、长相滑稽的东汉说唱陶俑、童趣无限的西晋小鸠车……,它们虽然是“老古董”,但从其生动的外貌中可以想象出,工匠在制造它们时所倾注的或欢欣、或洒脱、或搞怪的情绪。它们有着自己故事、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温度,它们想要“活”起来。

如何让国宝活起来,《如果国宝会说话》可以作为“知乎大神”来回答这个问题,它没有明亮的舞台、绚丽的灯光舞美,有的只是聚焦在灯光下的国宝本身,在这里,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主角,360度无死角的呈现只为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但文物又不是寂寞的,它的身上承载着工匠的情感、历史的厚重、主人的寄托,可以说它的体内有不同的灵魂在激荡,在诉说着孤寂、悲伤、喜悦、残酷。

《如果国宝会说话》没有拘泥于相同形式的表达风格,在展现人头壶时,该片根据人像仰头的形态,把它放在在一片星空的背景之下,向观众展现出了一幅仰望星空的唯美画卷,它凝望着,思索着,仿佛看透了你我的命运;在展现鸮尊时,该片根据其呆萌的形态,设定出欢脱的画风,能够让观众在轻松欢快的环境下,感受鸮,也就是猫头鹰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造型演变。此外,无论是象征胜利的越王勾践剑抑或是充满神秘气息的三星堆人像等国宝,该片都以或轻松、或沉重、或唯美、或热血的不同年轻化表达,唤醒了文物沉睡千年的心。听,那扑通扑通的声音,是中华文化之魂的跳动。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