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杏花山,现在的香山,真实海拔575米
2017-10-22 18:11:54 来源:北京日报|0
香山曾称杏花山
一直以来,香山的高度被称为“海拔557米”,各种介绍香山的史料也多以此为据,但当您登上香山的最高峰香炉峰,却见一块大青石上赫然刻着:“香炉峰,海拔五百七十五米”,这是怎么回事?香山因何长高了18米?
北京香山迎来赏秋高峰。 金硕 摄
原来,香山“海拔557米”是民国时期测量的数据,而“海拔575米”则为香山公园近几年测量的数据,两次测量时间相隔几十年。
1919年慈善家熊希龄先生为救济因京畿水患而无家可归的孩子,决定创办一所对孤贫儿童进行收养和教育的机构。几经波折,最终选址于已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取名“香山慈幼院”,1920年9月举行了开院仪式。
慈幼院创办后时有到访者,并询问香山之高度,为此,慈幼院对香山的高度进行了简单的测量。当时以慈幼院办公地假定为100米,由此向上推测,得出的高度为“海拔557米”,此后数十年一直沿用这个数据。
几年前,香山公园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邀请专业测绘部门对香山的高度进行精准测量,测得的高度为575米,比几十年前测出的高度多出18米,随后园方将位于香炉峰上的标志性石刻“海拔557米”修订为“海拔575米”。因此2001年版《香山公园志》中使用的数据是“557米”,而在2010年版《香山公园导览》中则改为“575米”。
香山本称香炉山:在香山的最高处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形如香炉,故名“香炉山”,简称“香山”。金代《香山记略》载:“相传(香)山有二大石,状如香炉,原名香炉山,后人省称香山”,这是“香山”之名最早的记述。明代《宛署杂记》称:“在香山,一曰香山寺,以山有巨石如香鼎,上干云霄,重岗叠翠,来朝皇阙。中有古场曰香山,上有二大石,状如香炉、蛤蟆,有泉水自山腹下注溪谷,一号小清凉。”清代《香山永安寺记》则称:“香山在都城西北三十里,以山有大石如香炉,故名,盖胜境也。”
香山曾称杏花山:据史料记载,明朝香山曾有杏树十万株,开花时节,十里飘香,故明代戏剧家王衡称:“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明代《帝京景物略》称:“或曰香山,杏花香,香山也……而杏花天,十里一红白,游人鼻无他薄,经蕊红飞白之旬。”可见古代的香山并非以红叶而知名,而是以杏花为主要景色。每到春天,从远处望去,漫山遍野杏花绽放,香气袭人,俗称“杏花山”。明代诗人谢榛到香山观赏杏花后,以“红云看不彻,漠漠杏林花”的诗句予以赞美。
香山雅称翠微山:香山芙蓉馆遗址附近的一块岩石上刻有“翠微”二字,而在静翠湖南侧有一座翠微亭,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传乾隆皇帝驻跸静宜园时巡游至此,见此地处于古树、绿荫、沟壑、山岩之间,可览四时之胜,以“入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为最,即兴赐名“翠微”,并建观景亭,由此“香山”也被雅称为“翠微山”。《香山史话》称:“所谓翠微,即林木青绿之意,翠微山乃青翠的山,也泛指青翠之山色。”
静宜园,即今天的香山公园,为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据《香山公园志》记载:自金代开始,皇家便在香山大兴土木,营建寺庙,敕建“大永安寺”。元仁宗曾“赐钞万锭”,重修香山大永安寺,并更名“甘露寺”。而明英宗朱祁镇从正统六年开始,也在香山大兴土木。清代康熙皇帝也看好了香山这块风水宝地,在前朝旧行宫基础上改建成“香山行宫”。 乾隆皇帝即位后更是加以扩建,建成大大小小的园林景观八十余处,其中钦题并赋诗的景观有28处,即“静宜园二十八景”;同时将这座皇家园林赐名为“静宜园”,并御题了“静宜园”匾额,悬于东宫门外。他在《静宜园记》中称:“动静有养体智仁也,名曰静宜。”“静”为安静、安详、恬淡、平和,即从容、坦然。“宜”为适宜、宜时、适时。以“静宜”得园名,意为这里的山林环境安静、清新而雅致,更适宜修身养性、有所作为。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香山的四时景色,曾在《夏日香山》中写下“我到香山如读书,日新境会领徐徐”的诗句。有史料记载,他一生中曾来香山游览驻跸80次,约253天,撰写了赏景、记事、农事、怀古、处理政务等内容的诗篇约147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