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近年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
2018-01-23 19:19:10 来源:新华社|0
诵读国学经典增进了解传统文化、学唱名家名段体会国粹精髓、多措并举让武汉“戏码头”重现盛景……湖北省近年全面推进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向年青一代集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薪火相传 自2015年9月起,武汉将“经典诵读·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初中每天经典诵读时间不少于20分钟。“戏曲进校园”活动也同时启动,在组织学生进剧场观看楚剧、汉剧、京剧之外,学校还邀请专业演员教唱戏曲名段,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戏曲之美。 不仅许多“10后”孩子成为传统文化和戏曲的追捧者,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们也纷纷加入其中。今年1月中旬,武汉理工大学第一轮选课刚刚结束,一个仅能容纳35人的艺术实践体验课堂,吸引了近300人“排队”报名。 在这间名为《京剧唱腔与身段》的艺术课堂里,湖北省京剧院艺术家李兰萍带着30多名选课学生,排演着期末表演剧目。 “一个学期11堂课,每堂课两个半小时,相当于3节连堂,学生们都很刻苦。”李兰萍说,从开始觉得“好玩儿”,到现在“起范儿”,学生们一天不练就不自在。 武汉理工大学不断优化艺术教育课程,为理工科学生们提供了诸如《戏曲鉴赏》《艺术审美》等20多门传统文化课程,每年选修课程学生达8000余人次。 这只是湖北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几年前,这项活动已在各类学校全面铺开。 武汉、鄂州、孝感编辑出版中小学生戏曲通识读本,免费发放至各中小学校使用;宜昌市把戏曲进校园工作拓展到幼儿园;襄阳市开展戏曲体验夏令营;荆州市公开竞选国粹剧社等7支民间戏曲社团,开展118场演出活动…… 让武汉戏曲“大码头”风采重现生机 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汉口曾是与京、津、沪齐名的戏曲“大码头”。 近几年来,湖北省在繁荣戏曲创作、培养戏曲人才和剧院建设方面下大力气,接连举办了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等各项重要活动,多措并举振兴戏曲“大码头”。 2017年金秋时节,来自全国15个地方戏曲艺术种类、14位梅花奖艺术家、近2000名文艺工作者齐聚湖北,集中交流和展示我国戏曲艺术创作成果。 在今年初闭幕的“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上,荆州花鼓戏《乡月照人还》作为一出“改头换面”的现代戏曲,以“乡”为题,表现乡村精神与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也体现了传统戏曲与当下时代的“抗争”。 湖北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繁荣发展,近几年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支持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工作。 2017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直接用于戏曲传承发展的资金超过1.3亿元。省财政自2018年起,每年安排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专项经费1000万元。武汉定期举办系列戏曲艺术研讨和艺术评论等活动,以推动我国戏曲剧本创作、艺术传承与发展…… 为打造全国戏曲院团聚集、戏迷荟萃的戏曲文化高地,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戏曲演出交流中心”,谭鑫培大剧院建设正在编制研究中,湖北剧院、黄鹤戏楼、永芳古戏楼维修改造工程也将于2018年陆续开工。 让“文化自信”雨露浸润心田 从2016年的8000场活动,到2017年全年的11289场活动,湖北全省8000多所学校正在逐渐打破“进校园”的“单项输送”,实现学校与艺术院团之间“双向流通”的长效合作模式。 长春街小学四年级学生代傲阳光学戏只有半年多时间,已经能把武生中颇为经典的美猴王诠释得像模像样。他说,扮演美猴王是他自己的选择,学戏曲让他开阔了视野,更可“畅情观古今”。 尽管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但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南雪还坚持选修了戏曲艺术课。她说:“从前习画仅仅限于笔触的表达,如今学戏,一静一动,我慢慢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谛,身段变得更加优美,也越来越自信。” 李兰萍说,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培养观众至关重要。她所带领的理工科选课生未来至少能成为“资深”的年轻观众,带动身边的人看戏、爱戏,这也是京剧艺术家的职责所在。 著名京剧丑角表演艺术家、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说,10多年来,湖北省京剧院先后请进百位著名艺术家传艺,送演员到京、津、沪取经,涌现谈元、王晓婵、万晓慧等一批青年才俊,形成18个嫡传艺术流派,培养了4个年龄段的人才梯队。 “一张白纸进艺校,望身怀绝技出校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说,这两年来她最上心的是他们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的楚剧、汉剧和黄梅戏3个定向班、160名中小学员。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年轻人不该对此陌生,甚至排斥,应该在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其伟大与渊博,感受新时代下的中国气派。”朱世慧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