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非遗’项目,长期以原生态的形式散落在民间
2017-12-20 16:15:17 来源:搜狐网|0
当地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把“非遗”推向舞台。
记者来到位于黄石镇旧街道中段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石文庙,72岁的黄石镇老体协主席林文读与几位“非遗”传承人,一早就带着厚厚的黄石“非遗”档案来到这里。
“2005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这之后,省、市、县级也相继发布了‘非遗’名录。黄石镇的‘非遗’普查、挖掘和申报,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林文读将“打捞”黄石“非遗”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2005年之前,‘非遗’还是一个陌生而拗口的概念。所谓的‘非遗’项目,长期以原生态的形式散落在民间,所以要挖掘原汁原味的‘非遗’,只能深入田野乡间。”林文读告诉记者,2005年,他受委托组织开展黄石镇“非遗”普查、挖掘和申报工作。当时,通过各个村居老协会以及百姓的积极参与、配合,一共收集到涉及信俗、传说、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10多个门类共1000多项“非遗”碎片,通过整理、归类,最终整合出了300多项黄石“非遗”档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