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五千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龙的传人”的文化符号
2017-11-28 17:51:28 来源:北京日报|0
中华文明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
“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
战国时期夔龙形佩
田兆元
编辑同志:
您好!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陪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说,“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叫龙的传人”。请问“龙的传人”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我们的文化没有断过流,又是怎么做到的?想请有关专家解答一下,谢谢!
朝阳读者 楚正文
本刊约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作答
距今五千年左右,形成了成熟的“龙的传人”的文化符号
中华文明的龙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比如东北辽宁的查海文化,那里有距今八千年的摆石塑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形象。而在西北陕西北首岭也有距今七千年的龙文化的前身。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龙的形象在六千年前进入了中原,这就是濮阳发现的所谓的摆石塑龙,其实这已经是北方广大地区共享的龙文化了。
而此前在中国的东南地区,主要存在的还是以鸟为主要崇拜对象的文化群体。如河姆渡的双凤朝阳为代表符号的文化群落,是凤文化的早期代表。早期中华文明北方以龙文化主导,南方以凤文化为主导,这是学界的基本共识。凤文化北上西进交流,龙文化南下东进辐射,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大势。
当我们发现在湖北黄梅焦墩有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历史的一条七米长的卵石摆塑龙时,就会认识到,龙文化已经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信仰神物了。同时,在凌家滩大型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发现,那里的距今五千年前的玉龙、玉鹰,以及八角太阳纹,则是长江流域龙凤融合的鲜明证据。距今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玉琮为代表的玉器,其上的神纹,已经与商周青铜器饕餮纹饰相一致,成为殷商文明的源头之一。而距今五千年左右上海福泉山遗址的龙凤交融的图案已经成了广泛认同的器物图案造型。
距今五千年左右,成熟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从那时起,中国的信仰文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便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以龙凤为中心的图腾信仰系统便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在考古学上有充分的证据。从那个时期起,形成了成熟的“龙的传人”的文化符号。
同时,五千年的连续文明也得到了中国的神话与历史叙事的证明。两千年前的文献将夏商周的历史时限确定在距今四千一百年前,那是夏启开启的早期国家形态时期。此前,还有着远远超出千年的神话叙事谱系。《尚书》记载了尧舜的天下治理时期,这是先秦的基本历史文献,我们现在一般将尧、舜、禹的故事视为神话与历史交织的叙事。尧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道德的黄金时期,其形成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而大禹治水,定九州,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伟大事业。尧、舜、禹时期分别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尧舜禹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在其上之颛顼、帝喾,都是在神话和信仰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氏族,即高阳氏、高辛氏,是一个时代。而炎帝、黄帝,有文献明确记载的是各有八代,炎帝、黄帝只是名号,担任炎帝和黄帝职位的是不同的氏族首领。比如炎帝神农氏,炎帝蚩尤氏,也可以是炎帝榆罔氏。而从伏羲女娲开始的时代,往后一共传了十五代到神农氏时代。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的这些历史记载,不是凭空虚构的。他记载夏王朝十九代是清晰的,怎么会杜撰出伏羲到神农间的这十五代首领来呢?而在汉代班固的《汉书·古今人表》中也有相同的谱系。在班固的年表、皇甫谧的谱系里,中国的历史比较清晰地达到了五千年以上。这并不是他们个人的想象,而是对于那一时代具有共识的神话传说与历史的整理。传说伏羲氏以龙纪官,伏羲氏人首龙身,这在后世的主流图像、主流话语中是被广泛认同的。
我们发现,神话与历史的叙事与考古的发掘能够对接起来:就是在五千年前,龙文化的信仰普遍发生,而代表性的龙文化作为祖先的形象的伏羲氏女娲氏诞生了。五千年前的考古实物确证了从北方起源的摆龙族与玉龙族来到了中原,来到了南方,形成龙文化主导、多文化信仰相辅而成的神州格局,建立了基本的一体多元文化模式,形成了成熟的五千年前的文明。中国五千年前的文明不是碎乱状态,而是形成了由主流文化主导的统一的文化形态。
“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埃及文明被亚历山大征服,早已改变了形态,而两河流域的文明破碎,陷入乱局;“龙的传人”的中华文明为何连续不断,其奥秘何在?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一的。多元的前提是统一,没有一体就没有多元,那就只有无休止的纷争。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从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外来的佛教的龙文化进入中国,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不断的文明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的。
龙文化符号化为智慧的化身,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联系不断。《周易》之《乾》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作为“龙的传人”,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有认同感的符号,开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阅读链接
龙:中华民族腾飞与繁荣的象征
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反复证明,龙是中华民族远古的图腾,这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龙的形象如何形成,闻一多先生的推测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龙是由蛇图腾的氏族或部族为主体,在氏族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其他氏族图腾的部分器官,形成了复合的龙图腾形象。其他学者更补充论证说:大蛇为蟒,蟒与龙古音相近。中国古代以蛇为图腾的部族非常多。后来,牛图腾、虎图腾、蛙图腾、马图腾、鸡图腾、鹿图腾、鹰图腾、犬图腾、蜥蜴图腾的许多氏族被兼并、融合进来,使蛇的形象不断变化,最后形成了龙。古龙字的偏旁符保留了“巳”字,巳即蛇之象形。蛇龙混杂不分,是有许多文献记载的。这种图腾的融合,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合性(或曰“协和万邦”的协和性)。
在上古图腾时代,龙是作为图腾而受到崇拜的。图腾是氏族、部族的祖先和标志,在氏族中,每个成员都是龙子龙孙,都是龙。到文明时代以后,人们的图腾意识逐渐淡化,神话的怪力乱神也受到了质疑,龙的形象就发生了变化,逐渐变成英雄的祖先和杰出人物的象征。孔子把他所崇敬的老子称为龙,这龙已成为比喻和象征:犹龙。从秦始皇开始,龙又成了皇权的象征,一般人更难以僭越了。到19世纪,以龙作为国旗代表中国,龙的国民意识又有所增强。民国初期,鲁迅在教育部时,曾参与设计国徽,它上面中间是太阳,下面两边就是龙和凤,仍然以龙凤为中国之象征。闻一多《伏羲考》追寻龙形成的历史,认为:“总之,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现在变为每个中国人的象征了。”闻一多先生还说:“古代几个主要的华夏和夷狄民族,差不多都是龙图腾的民族。龙在我们历史与文化中的意义,真是太重大了。”其实,不只古代,近现代的许多民族仍然保持龙的信仰,有些民族中有龙图腾,有些原本不是以龙作图腾的,如浙闽的畲族原是犬图腾,后已变为“龙犬”,图腾的形象为龙头狗身。有关龙的民俗到处都有,尤以划龙舟与舞龙为最盛。
如今龙已成为华人的象征,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和合文化的象征,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华民族繁荣、兴旺、幸福、欢乐的象征。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以我们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都要发扬龙的精神,和合、进取、乐观、向上,都要来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建设更美好幸福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而共同努力。(向望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