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实行全面“低票价”的惠民政策

2017-11-27 16:55:02         来源: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网|0   

 

广东汉剧《李坚真》剧照

话剧《韩文公》剧照

采茶戏《月照城乡》剧照

苏流慧

相约金秋,相会岭南。今年11月,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如期而至。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共有5个板块、7个艺术门类集中亮相,107场演出,10余项艺术普及教育活动。

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省级艺术节,广东省艺术节自1984年创办至今一直都未停止过在创新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

讲好“广东故事” 展现“广东历史”

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艺术节,是广东在一个周期内新创、原创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优秀成果的大规模集中展示,这是不少观众心目中已经达成的共识。

作为党的十九大后广东省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专业艺术活动,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扎根广东生活、展现广东地域特色、聚焦当下社会热点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讲好“广东故事”,展现“广东历史”。

纵观入选的30部参评剧目,近2/3的主题都与广东本土文化密切相关:它们或围绕广东文化名人,如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话剧《邓演达》、粤剧《航父冯如》、粤剧《浴火凤凰》等;或反映广东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如粤剧《红的归来》、话剧《风雨侨批》、粤剧《烟雨丹青》等;或赋予广东地方民俗、民间传说以新的时代内涵,如粤剧《疍家女》、潮剧《妈祖》、话剧《盛夕楼》等。“看完本届广东省艺术节的参评参演剧目,我这个‘新广州人’好像翻阅了半本广东近现代史。”一位刚来广州工作不久的“90后”观众说。

在本土题材受热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剧团大胆探索。他们有的吸纳了业余戏剧爱好者参加,有的推出了原创精品,还有的推陈出新,让上百年的稀有剧种、非遗文化重焕生机。

创新惠民形式

建立良性生态

通过让文艺作品在服务人民中接受人民的检验,建设健康、积极的文艺生态也是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的重要目标。

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实行全面“低票价”的惠民政策,并对部分群体有针对性地实行免费入场。

在艺术节剧场演出的六大场馆里,时常会看到两代甚至三代人一同来看演出的场景。以文化惠民为抓手,逐渐培养起市民买票看演出的习惯,从而建立起广东舞台艺术等的良性生态环境,这也是广东省艺术节以低票价为手段,提升全省文化资源配置针对性和精准度的另一个收获。

今年,被纳入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的还有“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和“广东现代舞周”两大已经在观众中建立了良好口碑的文化品牌。将艺术家和市民观众聚在一起,从观赏到互动,从剧场到社区,真正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的文艺惠民。

当文艺惠民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它将飞得更远:数十场网络直播和转播直接让观看人数(次)发生了数量级的增长,近40万市民打开手机就能及时看到高清直播的演出。据统计,直播的剧目平均每场观看人次接近20万,对于这一新举措,不少市民纷纷点赞:“我们现在不仅能及时看,还能及时评,今年的艺术节更接地气了。”

打造舞台“新生代”

力推文艺攀高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广东省艺术节创办30多年来推出、推荐了一大批中青年优秀艺术家,不少已经成长为当下各个领域的文艺骨干和领军人物,其中36人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随着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一线,不少文艺院团改制后面临人才瓶颈,如何将更多创作、表演、编导方面的中青年人才推向台前,打造属于广东的舞台艺术“新生代”,也是艺术节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本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山歌剧《围屋月光光》主演潘锡岳、广东汉剧《李坚真》主演黄丽华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直播平台上“火”了,不少已经成名的演员也放下身段,虚心和网友交流。粤剧《疍家女》主演、红线女关门弟子赖红霞已经是梅花奖得主,但她依然不满足,希望“把自己的进步展现出来”。

本届广东省艺术节让知名专家、大众评论员共聚一堂,艺术鉴赏、剧目点评同步进行,评委、观众与主创人员面对面开诚布公地交流感想、提出建议,受到参演院团、普通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广东省艺术节不单是艺术评比的赛场,更是不同艺术院团之间和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交流会”。这些活跃在广东舞台第一线的演员,一方面重任在肩,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节提供的各类交流项目,他们也被越来越多的专家、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随着广东艺术评论力量的日益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成长土壤也会日渐夯实。”在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讨论会上,专家对此次艺术节专门组织的戏剧评论队伍充满了信心。随着传播渠道的开拓、年轻观众的培育和评论力量的加入,他们有理由相信,广东艺术生产和创作整体实力将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惠民 广东省 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