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20年的民营书店“盛世情”,因遭遇房东不再续租而将无法继续
2017-11-24 18:14:52 来源:北京日报|0
11月21日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经营20年的民营书店“盛世情”,因遭遇房东不再续租而将无法继续。该报道后经本报微信公众号“艺绽”推送后更收获数万点击量,有不少读者表示惋惜,还有一些读者表示愿意为“盛世情”提供帮助。
一个小小的民营书店的去留,为何引发如此之多的关注?这是因为“盛世情”经营者老范常年坚持经营高质量的文学、艺术、学术类书籍,坚持不卖养生书或是什么“小鲜肉”“小鲜花”的流行作品,而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一块净土。
更让人感慨的是,老范的儿子如今正在北京印刷学院学习图书编辑专业,准备毕业后子承父业。这就是说,这一家人不仅仅是把这个书店当作一个养家糊口的生意,还把它当作一笔可以传家的财富。这样产生于家庭内部的动力,会让经营者对这个品牌更加珍视,会努力去做得最好,读者也因此能得到更好的服务。
作为国家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拥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剧场、书店、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而在这些由政府主导经营的公共文化设施之外,北京还有许许多多像“盛世情”这样自发形成的文化空间,比如正阳书局、蓬蒿剧场、单向街书店、今日美术馆以及诸多民间民营博物馆等。
在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之外,这些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地标往往小而美,像是北京这座城市的一个个文化注脚,标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魅力和个性。因为发起者往往是出于对文艺的真正热爱与追求,这些小型文化地标往往都更为纯粹,也因此在商业经营上并不是特别顺遂。近些年来,媒体已经不知道为多少这样的剧场、书店呼吁过,希望他们能在城市的快速变迁中保留下来。
人们常常说,在欧洲,一家咖啡馆或是一个书店,在同一个地址能经营百年,你现在去也能坐在百年前某位作家或哲学家曾经固定坐的那个座位上,喝一杯咖啡,抑或是看一本书。这其中所传递的精神财富,绝不是一个簇新的建筑所能承载的。但这样的百年老店不只是经营者单方面坚持就可以,这份情怀还需要来自民众和政府的共同支持,民众要认可,政府则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为这些文化地标留下生存空间。
值得高兴的是,欣逢盛世,从政府到民众都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这次“盛世情”难再经营的消息发出后,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专门赶去书店了解情况,并与物业方进行了沟通,为它的生存争取最好的结果。其实,一直以来,北京作为一个以文化为傲、尊重文化的城市,对此类文化地标是非常友善的,比如曾因拆迁而无法经营的正阳书局,就得到了来自西城区政府的帮助,在西四的文保单位万松老人塔院子继续经营,并且被免去了租金。
有正阳书局这样积极的例子在前,我们相信“盛世情”应该也能迎来一个最好的结果。如今的“盛世情”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自己居于地下室,而将地上部分转租给美甲店。未来,不管“盛世情”身处何方,都希望这样的精神净土能够在更舒适、更安全的空间环境中延续品牌,延续温情。同时,也期待北京会有越来越多这样有历史有温度的文化地标,在岁月的淘洗中积攒起文化的厚度,滋润城市中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