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2017)”涵盖了中国画、漆画等多种画种

2017-11-09 09:24:18         来源:羊城晚报|0   

 

林永康

冯少协

▲花开岭南·木棉(国画) 周正良

葵·秋(国画) 杜宁

云月无量之七(国画) 黄国武

兰草之一(国画) 崔跃

莫莫(油画) 孙洪敏

『黄土家园』系列之二(国画)陈映欣

▲穿越风暴(油画) 冯少协

『海-岛』系列之一(国画) 李东伟

▲窗前(油画) 颜苏平

雨水·留守(油画) 李节平

▲观云(油画) 宣新明

山水(国画) 许钦松

▲春潮——习仲勋与经济特区(油画) 林永康

慎海雄(左三)、郑雁雄(左一)在许钦松(左二)陪同下参观画展

11月3日,由广东画院、广东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2017)”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期由10月31日至11月10日。在开幕式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广东省美协主席、广州美院院长李劲堃,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林永康,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冯少协等领导嘉宾出席。此次共展出62名广东画院在职画家、签约画家以及青年画院画家新近创作的107件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漆画等画种。

一年一度的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连同广东画院作品巡回展、两年一届的学术提名展以及“1荐1——广东美术名家荐才行动”等四大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展览品牌,是广东画院在新时期践行“学术立院”宗旨的重要学术举措。自2005年以来,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

近些年来,广东美术创作中的主题性创作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何在主题创作与艺术追求之间求得统一,广东画院的创作实践作出了很好的探索——

没有主题创作难成大师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专访

广东名列前茅

羊城晚报:近些年来广东画院在主题创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许钦松:主要有全国以及省内的重点历史题材创作,我们画院广泛发动画家参与。比如说,省里的百年风云创作,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创作,还有全国中华文明史诗美术创作工程。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广东有八件作品参展,其中广东画院就有两件作品入选。在其它的各项主题创作工程中,我们组织的创作也获了不少奖。另外,我在位十年,组织了好几次主题性的创作,包括百年风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党建国纪念;还有第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广东画院入选和获奖数也非常高。此外,这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当中入选和展出的作品比例也是很高的。

羊城晚报:放在全国范围内,如何评价广东美术的主题创作?

许钦松:其实主题创作的概念本身比较难确定。我们把在全国美展和历史画创作中,反映改革开放、建党建国这些重大题材的创作,以及提倡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这一类,都统称为主题性创作。从全国入选获奖情况来看,广东在主题性创作方面基本上是名列前茅,实力雄厚。比如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我们入选和获奖的数量排在第二名,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是跟江苏并列排在第三名。广东画院是广东省最高的美术的学术机构,是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最高专业机构,在主题创作这方面抓得比较紧,是首要的工作。

不能简单地归为宣传

羊城晚报: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主题性创作与个人在艺术上的追求?

许钦松:实际上我们不能把主题性的创作简单定义为一种宣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中国的绘画史还是西方的美术史,很多重大题材都带有一定的命题。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型油画,很多时候跟教会的创作是联系在一起的;苏联的大型油画,都是有一定主题性的命题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例子就更多了,包括最近故宫展出的《千里江山图》也是命题画。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创作都带有主题、命题的意思在里头,依照某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要求展开的创作。这不能简单地归为宣传创作,它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主题性创作的题材与个人艺术追求有无矛盾的问题上,我认为没有本质上的矛盾,而且还有互相提升的作用,不能单纯地把他们割裂开来。比如主题创作要有处理大场面的能力,在个人艺术追求当中会起到一个统领的或者对全局把控的作用。一个艺术家一辈子没有几张像样的主题性创作很难成为大师。

很多时候主题性创作的作品都会命题化,而且有国家政府的题材要求,使其题材较为宏大。比如我创作的现在挂在国家博物馆长期展示的《长江揽胜》,还有广东省委宣传部让我画的珠江盛景图长卷,都是政府出的命题。又比如最近关于“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题材,我负责完成八百里秦川和昆仑山,它们就需要接地气,因为这些作品挂在很重要的场所,要让观众看得懂,喜欢看。另外我创作的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南粤春晓》,每次开大会都有很多人在画前欣赏和照相。

实际上,主题创作在审美上带有普及性质,起引领审美的作用。因为主题创作带有一定的思想性要求,这本身就使得老百姓喜欢它。要让大家都容易接受和明白,要能够吸引大家去欣赏,这是主题创作需要考虑的。

主题创作的作用和价值

羊城晚报:您觉得当下的主题创作需要注意些什么?

许钦松:抗战年代,由于宣传的需要,很多画家主动办了许多反映抗战题材的展览;例如黄新波、李桦、古元等老先生,他们创作的抗战木刻也都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组织了很多次历史画创作,或举行许多大型美展,下了很大的力气去动员大家来创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总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把主题创作当成一回事,他们更倾向于沉浸小我,更关注自己的情感的表达,没有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比如他们创作的题材,要么是画室的一角,画几个女孩……什么都可以入画。从中可以发现年轻人正在慢慢游离,缺少对人民、对社会发展、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注,这确确实实令我们担忧。

所以,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于当下的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也为我们进行青年艺术家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除了一般的创作号召之外,在教育当中,如何为青年艺术家在思想方面树立标杆,如何让个人的艺术追求和时代要求、国家崛起的形势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切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都需要运用强有力的措施来引导。明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将与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目前我们正在全力以赴在抓这个展览,其中一个重点工作就是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我觉得借助这样的大展,不仅可以给年轻人一个创作目标,同时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什么作品才能成为经典。通过我们的大力推动,正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画家参与其中,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卓有成效。

找准艺术表达吻合点

——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林永康专访

把英雄历史好好画出来

羊城晚报:您的大型历史油画创作《春潮——习仲勋与经济特区》是如何创作的?

林永康:我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构思这幅画的,画了好几个月。画面通过描绘习仲勋同志在建设中的海港工地上与干部边交谈边考察的情景,港口的群众人物、高云、江潮,场面既亲切又有力量,画面中的人物、环境、气氛烘托习仲勋同志对改革开放坚定的信念和敢于实践的巨大勇气和力量,尽可能体现出习仲勋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伟大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的气概,并从中努力表现他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生活简朴、充满活力的老一辈领导人的风采,力图展现出大潮起珠江的气势。画面的基本考虑就是这样。

习仲勋这个人物是真实的,他的手势、走路的姿态、帽子都是我设计的。在广东很热,他拿一把扇子不够,还要拿两把,所以在第一稿的时候习仲勋是拿着扇子的,后来许钦松院长给我提意见,他说拿一把扇子好像有点休闲,如果拿个帽子与周围的人、港口的气氛感觉比较好,很配,我马上改了。改了果然更好。

羊城晚报:大的历史主题其实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

林永康:所以我认为不能在全国美展里拒绝主题创作。曾经有一个时期,反映英雄领袖形象的画作难以参加评审,我说这是不对的。在这其中有很多优秀作品,如果中国美术馆把这些优秀主题创作画全部都拿走了,还有什么东西可展呢?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成立主题创作艺委会,国家应该有一个艺委会,研究怎么把我们民族的英雄历史、优秀的党史好好地画出来。我考察过欧洲和俄罗斯,他们把民族历史全部都画了出来,技术上也非常成熟。这些画放到课堂上去,给小孩作为直观的教育素材,这个视觉效果多好!影响多好!

小技术为大创作奠基

羊城晚报:您个人如何把握主题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林永康:我在两方面要求自己。一是纯艺术的考虑,画一些肖像画和小品,完全是技术上的东西,但是这些技术的东西要为大型历史画创作奠基。画肖像画是在训练自我,有突破有提高的作品,就拿到高层次展览上展示。我平时练的这些小画不仅是为了创作,更是为了大型创作。大型创作更难,像习仲勋这样的画作有难度,在现有的素材里要把握到这个程度不容易。我平时也没少画写生画和人物,一年都没停。在大型创作上,我刚画完大型历史油画《黄道婆》,就着手《春潮——习仲勋与经济特区》的创作。

羊城晚报:很多历史画主题创作都有不少艺术家的个人发挥,如何去平衡这种真实和虚构的关系?

林永康:我觉得要一切利于主角,一切给主角让路。比如我画《邓小平南巡》,那张画已经在北京展出过无数次了。当时邓小平在船上发表重要谈话,谢非坐在旁边。谢非和邓小平这两个人物是肯定不能虚构的。但是因为构图发挥需要,他背面坐的人肯定是虚构的,旁边做笔记的人都是虚构的。当时船上只能容纳三四个人,但是这样画在视觉上是没有效果的。所以我画了拿录音机和做笔记的人,还有他女儿邓蓉。在画习仲勋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画一个真实的人在旁边,因为他去过很多地方,把他旁边的人典型化就可以了。主题创作不能抠得那么死,要有艺术家的想象空间和创作余地。

羊城晚报:对于现在的画家来说,从事主题创作需要注意些什么?

林永康:一是要真正地喜欢历史画创作,真情实感地对这段历史有触动和感动,这是最重要的。二是要能在题材里找到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达的吻合点,并且找对和找准,能够发挥个人的技术和独特性的点。还有,创作不能一蹴而就。主题创作当中肯定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空间等问题,画家要有耐力和韧性去解决它。

让世界通过文化了解中国

——广东画院副院长冯少协专访

“海上丝绸之路——冯少协油画展”已先后在泰国国家美术馆、马来西亚马六甲艺术馆、印尼雅加达东盟总部、香港会展中心、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等地展出。数十幅大型油画生动展现了千年丝绸之路沿线各地的风土人情及人文历史图景。经过长时间准备,冯少协新系列主题创作《地球告急》近期正式启动。

中国故事属于全人类

羊城晚报:主题创作在您的艺术创作中占有怎样的分量?

冯少协:记得1990年我的第一套以表现牛的一生的组画《生灵系列》在广东画院展厅展出(与黄国武联展),得到了胡一川、汤小铭、林墉、汤集祥、许钦松等老师的充分肯定,由此激励日后的创作走向,并热衷于主题性系列的创作。2003年,我创作了《关注中国文化市场》系列,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就在中国美术馆。这次展出更得到王仲、范迪安、水天中、绍大箴等老师的肯定和指导。展览的成功再次激励我,我把眼光投入到国际的题材。2006年新系列《中东的鸽子》个人画展再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2009年完成的《百年广州》系列开始了世界巡展,几次展览都引起了国内外的热切关注。《关注中国文化市场》来源于早年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对当时中国文化市场领域的表现和反思;《中东的鸽子》关注的是巴以双方的民族冲突,让我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身边;《百年广州》系列为我的创作脉络打开了历史的线索,以广州为窗口,窥视近代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

从目前来看,我的《海上丝绸之路》系列是广东画院近年来的重点创作项目之一,也是我个人多年以来重要的系列。“海上丝绸之路”跨越千年,纵横古今,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故事,更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故事。

创作完成只是一个开始

羊城晚报:您如何理解艺术创作与社会影响的关系?

冯少协:过去,作品画完了就结束了,最多就参加一些展览,现在在我看来,作品完成了只是开始,大量工作还在后面,还要尽最大限度的让作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怎么去让它有受众面,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这要花很大的精力。所以对我来说,创作完成只是发挥作品社会功能的开始。

羊城晚报:您认为当下的主题创作应该注意什么?

冯少协:广东过去也有很多主题性创作大获成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我认为,社会的发展总要有新的东西出来。现在观众的要求及修养越来越高,随着时代的进步,画家的观念也要改变。随着不断增强的国力,国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的艺术家一定要拓宽视野,也要敢于直面现实,要展现出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时代风貌。

关键词: 广东画院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