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塞尚后人和中国艺术家在画布上的对话

2017-10-10 20:36:10         来源:广州日报|0   

玛丽·罗兹和张志伟先生一起创作画作。

玛丽·罗兹,作为法国著名画家塞尚的重孙女,毕业于巴黎国家美术学院。她性格开朗中带点豪爽,言谈中流露艺术家的真诚。

张志伟,一位成功经济管理者转型的自由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来观照现实和人性。

作为中法艺术的交流活动的重要环节,玛丽·罗兹这次携带自己的画作在广州和佛山两地展览,我们可以近距离感受来自法国艺术的魅力。活动其间玛丽与张志伟先生合作多幅大型画作,人物、动物、植物各显所长——两人用画笔进行沟通对话。

协调与冲撞中显露真诚

玛丽·罗兹认为,两个艺术家的合作无关国界,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的触碰,经常碰出火花——她很享受这个冲撞的过程。在自己的创作中,她也会经常加入一些冲撞的元素,在一些和谐的画面上,加入一个模糊的影子,看似不协调,但却有别样的视觉感观。玛丽坦言和张志伟合作轻松愉快,他的艺术表达很有感情。

玛丽·罗兹自认是为艺术而生,追求艺术是她毕生的心愿。她的绘画很真诚,所画的人物、动物和植物等充满生命力的题材,充满纯真的幸福感。而张志伟的作品中反映人内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苦难、挫折、悲伤。他们俩尽管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绘画的目的是一致的,对绘画表现出来的真诚是相同的。所以画面上即使出现一些冲撞的元素,也显得有趣,在中西观念的激荡中,呈现异于平常的视觉体验。

画面时而融合,时而激荡。两人以艺术家的激情和真诚直率,面对画面,完全没有惺惺作态和迁就,可以感受到那种直指人心、扑面而来的力量——这不正是具有“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艺术追求吗?

古典与当代中追求内在美

中西交流是个永恒的话题,一百年前,一批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前去法国研究、学习油画艺术。从此油画成为中国艺术重要的表现画种。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人和法国人在艺术气质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非常相似。的确,我们在塞尚的绘画,尤其晚年绘画中发现和中国绘画有对话的可能。

我们在张志伟的画面上,看到他以粗野狂放的笔触和具有表现主义的色调,追求画面的厚重和粗放,传达人物在喧闹背后的悲凉和辛酸。他的作品完全不能用是否好看来评价,在手法上也是不拘成法,率性而为——画自己内心所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玛丽·罗兹则用类似于洛可可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然,歌颂一种直截了当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方式。她的画有一种传统古典油画的影子。但她是用一种当代的艺术技巧来表达,同时,用一种冲撞的元素来破坏这种传统与古典,让画面呈现当代意味。

塞尚倾其一生在追求物象的结构之美,内在之美。追求绘画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玛丽·罗兹和张志伟的合作,具有对前辈的致敬之意,也在不知不觉中具有当代艺术的精神所在。

坚守非主流架上绘画的信仰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作为名人之后,玛丽却似乎有意回避塞尚后人这种身份。她坦言,曾祖父塞尚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影响不大,她的绘画试图把自己的情感定格在画面,是速度型画家,这和塞尚的绘画不同。她也从没感受笼罩在曾祖父光环下的压力,她只自由自在地画自己的画。同时,她指出,在法国,如果是利用祖上的名气来宣传自己被认为是很大的污点。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的绘画,玛丽坦率地说只是从观众的反应中得到,当有观众喜欢自己的作品时她会喜形于色,当有观众不喜欢自己的作品时会沮丧。对于艺术,玛丽一如初心般的坦率和真诚。

在装置、影像、行为艺术流行的今天,玛丽仍在坚守架上绘画的信仰,这种对艺术专注的信念,无形中将塞尚艺术精神和崇高艺术梦想传承下去。

玛丽也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画画,她很喜欢在陶瓷上作画,为此,她和张志伟先生专程去了景德镇画陶瓷。

专注于绘画本身,而非物象本身;表达自然的力量,而非自然之美丽。所以画面不一定美,但求表达内心的需求。

这无疑都是塞尚留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塞尚 画布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