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石维达先生笔下的“笑佛”形态各异,天趣生动
2017-11-29 16:31:38 来源:中安书画网|0
画家石维达先生笔下的“笑佛”形态各异,天趣生动,或满面春风,欢喜开怀,或憨态可掬,优游自在,将“佛”的大度、包容、智慧、超脱,刻画的淋漓尽致,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石维达老师出身书香门第,从事书画创作四十余年,现为中国禅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画院安徽分院研究员,安徽省文史馆特聘书画研究员。他并不是宗教徒,却以“笑佛”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这源自他的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的人生理念。
现代社会,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出现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时弊丛生的现象。国际上一些大国的军备竞争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现代核战争可以毁灭整个地球,而一些小国枪声四起,战火不断。整个世界充满戾气和火药味,另一方面“贫富分化”的现象越来越甚,在富人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同时,一些弱势群体,穷人深陷在挫折和痛苦之中。石维达老师认为,这个时代冷漠在蔓延,缺少悲悯,温馨,包容和快乐。这是他近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笑佛”画创作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笑佛”即“弥勒佛”属大乘教,佛教中的“大乘佛法”倡导“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自渡渡人”,有利促进社会的和谐,且“弥勒佛”是一个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慈善、包容、欢乐、亲和等特点,人人喜欢、人人都能接受的形象,所以石维达先生以此为创作题材,旨在教化人心,弘道养正,将悲悯、温馨、包容、快乐的理念传递到每个人心上。
石维达老师是以画“笑佛”来表达对快乐人生,和谐社会的向往,这种理念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经历有关。少年时流浪过,青年时一度为某种忧郁压倒,尝试过自杀。在他面临绝境的时候,是别人的善心拯救了他。这善的种子,深深的种植在他的灵魂里,并影响他一生。他认为不管人生多少苦难,都要始终微笑面对.有一个小故事对他影响很大,英国一座小城里最显赫的一个富翁,已经到垂暮之年。因为一个小女孩真诚可爱的笑容,他临时决定修改遗嘱,拿出四万元馈赠小姑娘,作为对她美好笑容的回报。微笑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石维达老师也曾在一副“笑佛”画上题写过“只要你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人生就有希望”。所以他坚持“笑对人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更多的人笑对人生,这是他从事“笑佛”画创作的支点和源泉。
“圣人”孔子讲过“仁者不忧”,他一生命途多舛,东奔西跑,郁郁不得志,然而他留下的话都是快乐的。石维达老师认为,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圣人”,但每个人都可以做“智者”。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用“阳光心态”PK“消极心理”的问题,是一种生存智慧。福建涌泉寺弥勒佛像前有副对联“笑呵呵坐山门,观看去的去来的来,愁眉苦脸,都是他自寻苦恼;坦荡荡看布袋,无论空不空有没有,挺胸凸腹,好同我共乐生平”。九华山甘露寺一副对联是“笑口相迎,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尽收乾坤”。这些佛家谒语全是叫人家看开、悟透、放下。
我们常说 “知足常乐”。石维达老师画的笑佛身旁总有一只大布袋,因为笑佛又叫“布袋和尚”。这布袋叫作“千古忧愁一袋装”。人生短暂,一定要学会以智慧解脱人生的一些烦恼。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人生下来第一次发出声音是哭啼。可是你的诞生却给家人带来多少欢乐和笑声。所以要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失意,笑看得失,知足常乐才会有海阔天空。石维达老师画笑佛的目标之一是让每个看到他画的笑佛的人都能马上笑起来,这也是一种快乐的传递。他认为,不管你三教九流,劳心劳力,身居高位还在社会底层,你苦了,倦了,累了,郁闷了,看到他画的笑佛,看到他憨态可掬的样子,看到他真诚坦率灿烂如阳光的笑容,你马上心情会由阴转晴,甚至会忍俊不禁会心一笑。能达到这一点,这幅笑佛才成功。石维达老师说到他一个朋友的老父亲有点老年忧郁症,请了一张笑佛,老人家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看看。他说天天看到欢乐、慈善的笑佛,自己心里也高兴。还在床头写了 “常看笑佛,放松身心”八个字,一天不看,便觉怅然若失。这种情况在佛家叫作“禅悦”“法喜”。因为“弥勒十愿”其中之一便是对一切众生起柔软心,常施一切乐。你与笑佛相对之时,会为他的笑容感染,甚至从精神上获得能量。这种能量能使结缘者由悲观消极提升到乐观积极,给人以生活的勇气,从而离苦得乐。对一些“成功人士”同样道理,多做善事,多支持和赞助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可以给他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灵魂的慰藉,甚至感受到一种最美好的人生体验,这也是“禅悦”和“法喜”。汉平王刘苍,品德醇厚待人至诚,汉明帝很关心他。有一次问他做什么事最开心,刘苍说“为善最乐”。所以,一些大企业家、商界巨头,比如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中国的邵逸夫、余彭年既是超级富翁,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常常思索如何通过自己的存在和努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中国这些年产生了很多富豪,但是富而不贵的不在少数。贵是什么?就是社会担当和博爱意识。要少一些高傲,多一些平视。少一些挥霍,多一些善举。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包容。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圆融,让成功和财富更有意义。
石维达老师画笑佛是基于喻世和劝善。他画笔下的佛,不是高高在上坐在神坛上的佛,而是走下神坛,走近每个需要帮助的人身旁。在你遇到困难时施以援手,让你心生感激和快乐的“佛”。所以大乘佛教说“我心即佛”“立地成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你这一刻做了善事、好事,符合佛的精神,你这一刻便是佛。他笔下之佛,已经脱离了宗教气息,更接近生活中一些善良的,使你心生感动的人。这些年来石老师一直在执着的观察世相,寻找和发现人的行为中佛性的闪光,他笔下之佛已经人格化,让你感到似曾熟悉似曾见过,其实这并不奇怪。崇高的人格与神圣的佛性,是殊途同归高度一致的。他所讴歌的是大善大美,这是实质和内核,皮相只是载体。
另一方面,常说“佛是天真汉”。往往最淳朴的人身上,佛性的闪光最动人、最灿烂。因为他接受现代社会的负面污染最少,还保留着人之初性本善那种状态和孩童般的天真。这类人往往具有助人为乐的特点,甚至不计自身得失,笑起来的时候也特别真诚坦率,所以他笔下笑佛的神态往往从这些人身上采集。现在有种时髦的说法:大学教育的本质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这个世界本来不复杂,是复杂的人心把世界搞复杂了。要学会简单,回归单纯,真诚的对待身边每一个人,这个世界的冷漠和戾气就会消退。一个我们经常念叨的“和谐社会”“人人脸上都笑开颜”美好社会才会到来。
石维达老师画笑佛更多的来自本性。有时候构思会像泉水一样向外流淌。一个成熟的构思需要表达出来的时候,就像腹中的胎儿,会自然而然的分娩出来。他这种以笑佛为主题的创作,应该说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普世意义的,它具有以下三方面作支撑。
第一、社会支撑。把整天忙忙碌碌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从充满喧嚣的都市生活,带入佛家无忧无虑“得大自在”的清静世界中。从利欲熏心甚至尔虞我诈的生存竞争中,带入坦诚相待,友善互爱,轻松自然的快乐人生中。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望,而且弥勒佛的大度、宽容、助人为乐,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一种崇高情怀,容易让人心生恭敬之心。“笑佛”既是给人希望、好运的“欢喜佛”,也是“笑纳天下财”的聚财之佛,更是“祛邪消灾”的吉祥之佛。与笑佛结缘,“法喜充满”,“殊胜无比”,功德无量,好运长久。
第二,宗教支撑。佛教的“六和”是身合同行、口合无争、意合同悦、见合同解、戒合同修、利合同均,基本精神与国策并行不悖,全世界佛教徒有7亿人,中国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家居士更是数倍于这个数字。。
第三,政治支撑。佛教的“六和”,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可以成为我们构建过程中的一种助力。官方或说政府,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今年中央国办一号文件提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所信仰,10月26日中央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期长达40分钟的《佛教与科学》节目,正面肯定了佛教思想的积极作用,认为“法律只能管人的行为,不能管人的内心,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道德支撑。宗教精神中的积极因素,是恢复和建设社会道德系统的重要方面”。北京市官方报纸也发文说“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是一种生命教育,肯定了佛教慈悲为怀,平等包容,仁爱和平,以德服人的原则。说长期以来佛教和中华文明已高度融合,成为中华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而佛家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等理念,对于教化民众,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所以,有这三点支撑,以“笑佛”画为题材,以辅助和谐社会建设,施乐施教为宗旨进行创作,可以说恰逢其时,而且影响会越来越广泛,更蓬勃,更长久。
除这三点外,画家本人还要具有佛的大度、宽容。还要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更需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高的悟性,宋代画家郭宽说“人欲善得心中欢快,意思悦适,须观人啼笑之状,默于心中,见之笔下”。所以它是画家的人品,才情,思想,功力的集中体现,是艺术,又是生活,是禅佛,又是哲学。这样画出来的作品,才可以有生命力,成为传世之作。
石维达老师的“笑佛”画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又大胆突破藩篱,脱离了宗教的神秘气息,是以现代人的智慧对传统题材的精心再创,石维达老师把长期‘以画事做佛事’,追求“真善美”,与其说他在画“笑佛”,不如说他在画自己。因为他已经把整个的身心融入其内,执着地构筑理想境界与精神家园。石老师正值创作的黄金期,相信他笔下会描绘出更好,更精彩,更受大众欢迎的笑佛形象。他的努力,他的思想,他的不懈追求将会使他的笑佛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