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金石付斯人——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

2017-10-30 20:39:32         来源:中国文化报|0   

 

行书四条屏 陈介祺 潍坊市博物馆藏

西周毛公鼎拓轴 潍坊市博物馆藏

6月29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和潍坊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天将金石付斯人——清代收藏家金石学家陈介祺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精选潍坊市博物馆藏品192件,分为“富藏精鉴”“翰墨遗珍”“宗仰海内”3个单元。展品包括陈介祺旧藏拓本、各体书法、金石著作及陈氏家族相关文物,观众从中可以感受、认识到陈介祺空前的鉴藏成就、卓越的学术贡献、独具特色的“簠斋金石书体”和出神入化的传拓艺术。

天将金石付斯人

——陈介祺何许人?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其父陈官俊是清代嘉庆、道光时期的朝廷重臣。陈介祺自幼聪慧好学,少年时代即负诗文盛名于京师。咸丰四年,历经父丧逼捐、厌倦官场腐败的陈介祺托病辞官归里,终生致力于金石收藏和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陈介祺是清代最负盛名的收藏家之一。《清史稿》称他“所藏钟鼎彝器为近代之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也赞誉他为“清代金石学家中收藏最富的一位”。清代以来研究金石的学者对其鉴藏成就无不叹服。鲍康称:“寿卿所藏古器无一不精,且多,允推当代第一。”吴云称:“当今金石之学定推寿卿。收藏之富,穷绝古今,尚犹孜孜不倦广为搜罗……目光如炬,无微不烛,尤为心服。”鲁迅说:“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王献唐说:“陈氏所藏金石,凡所目验,悉为真品,无一伪作……此老精鉴,当时潘王二吴诸公,皆出其下。心细如发,眼明如炬。”

陈介祺还是中国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开拓创新意义的金石学家。凭借深厚的理学素养、坚实的朴学功底和非凡的学术远见,他在证经补史、名物训诂、文字考释、校勘著录、印谱编撰、鉴古辨伪等传统金石学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超越同辈学者的学术贡献,而且拓展了金石学研究领域,对古陶文、封泥的发现和研究等都具有开创之功。怀抱“意在传古,志在为国”的信念,潜心于金石收藏和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终成中国金石学顶峰时期的领军人物,被当时学者“奉为山斗”,被后世专家尊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金石学大师。

毛公鼎不过其中之一

——陈介祺的收藏都有啥?

陈介祺收藏质精量富:青铜彝器、权量诏版、玺印、封泥、陶文、镜鉴、刻石、砖瓦、古币、泉范、碑帖、书画等无所不包,总量超过两万件。商周青铜器数百件、秦汉青铜器与铜权量诏版上百件、青铜戈矛弩机等兵器数十件,其中毛公鼎、噩侯驭方鼎、陈氏十钟、兮甲盘、天亡簋等堪称国之重器、绝世瑰宝。

其中,毛公鼎是研究西周晚期历史的重要文物。铭文32行500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青铜重器,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近代教育家、书法家李瑞清认为:“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铭文内容说的是周宣王为中兴周室,策命叔父毛公为最高辅政大臣“冢宰”,要他忠心耿耿辅佐王室,并赐予大量物品,毛公特铸鼎勒铭以纪事。清道光末年,毛公鼎出土于陕西岐山,咸丰二年由陈介祺收藏。陈介祺去世后,宣统二年由其孙陈陔售予直隶总督端方。后几经易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镇院之宝。此次展出的毛公鼎拓本,为陈介祺监拓的原器全形拓拓本。当年陈介祺收藏毛公鼎后,恐因“怀璧”而招致灾祸,终其一生,秘不示人,仅请当时传拓高手陈畯拓了十余份(有器图的拓本当更少),除了自己用于考释外,仅分赠其好友吴式芬、徐同柏两人,虽至交吴大澂也从未告知。存世的此种拓本屈指可数,此次属首次公开展出。其他青铜器像噩侯驭方鼎、楚公钟、秦诏量及汉器八种拓本,均精妙绝伦,弥足珍贵,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

陶文收藏与研究是陈介祺开创的金石学新领域,推动了金石学和古文字学的发展,为先秦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视角。陈介祺收藏有铭古陶器70余件、有铭陶片近5000件,被公认为大规模收藏和研究、著录陶文的第一人。陈介祺收藏的70余件完整古陶器大都请传拓高手姚学桓(字公符)做了全形拓,但流传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这次展出的周矢朐瓦盘拓轴和战国陶器拓屏均为陈介祺监拓、姚学桓绘图刻版拓制的全形拓。周矢朐瓦盘拓轴上有陈介祺题写的长篇考证跋文。拓工姚学桓是陈介祺的得力助手,潍县人。据《潍县志稿》记载,姚学桓性灵敏,出新意,制造器具精巧绝伦,陈介祺所藏鼎彝等复原图皆出其手。为给陈介祺所藏古物配置底座、盒子、撑架等,姚学桓开创了在红木漆器上镶嵌金银丝、制作嵌银漆器的先河,成为潍县嵌银漆器的创始人。

陈介祺收藏刻石(画像石、造像等)116件、古砖326件、瓦当815件,在其藏品中数量较少,但不乏精品。而古玺印是陈介祺耗资最多、数量最大的藏品种类,总量达7000余方,历史上私人藏家无出其右者。陈氏藏印不仅数量多,而且多为精品,名品数量也不在少数。在慎选慎收、去伪去近基础上,精选战国、秦汉和六朝玺印编纂了《簠斋印集》和《十钟山房印举》两部印学专著。《十钟山房印举》除收陈氏自藏印外,还收录了李璋煜、吴式芬藏印及鲍康、李佐贤各数印,共收印一万余方,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是中国印学史上一部空前的巨著。这次展出的是钤印《十钟山房印举》壬申本,同时展出的还有钤印孤本《簠斋辑汉印》和《簠斋先生手题古印》。

鉴藏与考证并举

封泥的发现和研究是晚清金石学的重要成果。陈介祺与其好友吴式芬在当时收藏封泥最富,后由陈介祺之婿、吴式芬次子吴重憙合两家所藏所考补订后辑为《封泥考略》。此书是最早著录和研究封泥的专著,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和篆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共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6枚,其中陈氏藏品575枚。除石印本《封泥考略》外,还展出了陈介祺校改批注稿本《汉官私印封泥考略》和清稿本《封泥考略》。《汉官私印封泥考略》封面题“光绪甲戌校,己卯又校”,又题“光绪己卯,余作印文曰‘簠斋藏古封泥’,‘封泥’文似胜‘泥封’,‘封泥’见《百官志》。”由此可知,至迟在光绪己卯年(1879年),陈介祺已为“封泥”定名,而非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直到光绪戊戌年(1898年),刘鹗方为封泥正名。此书稿尚有众多朱笔题写的研究心得,体现了陈介祺在封泥研究领域远超时贤的学术远见。

金石精拓始终是以传古为己任的陈介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遍观金石名家拓墨、与传拓高手反复切磋交流的基础上,陈介祺不仅熟练掌握了乌金拓、蝉翼拓、朱砂拓、浮雕拓和全形拓技法,而且逐步探索出一套系统的金石传拓理论体系和操作规范。陈氏将其传拓经验和教拓记录编为《传古别录》,这是我国首部传拓专著,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被奉为圭臬。清代甘肃学政叶昌炽在其所著《语石》中说:“潍县陈簠斋前辈拓法为古今第一。”看过这次展出的《簠斋藏钟拓本》《秦诏量瓦拓册》《簠斋吉金册》《彝斋手集古器铭》和前面提到的毛公鼎等巨幅拓本后,相信观众也会认为叶昌炽所言,实非过誉。

陈介祺书法亦可观

陈介祺早年书法以小楷闻名,从颜体入手,出入颜柳之间,兼有颜体的浑厚饱满和柳体的清劲有力。在金石收藏和铭文临摹、研究过程中,陈介祺晚年提出了“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的书学思想,创造出既有楷书法度、又有隶书笔意和钟鼎文神韵的“簠斋金石体”,在清代书坛领异标新、独树一帜。此次展览“翰墨遗珍”板块展出的21套对联、屏条和立轴,行书、楷书、篆书俱备,创作时间从32岁至72岁,从中可以发现陈介祺书法演变的轨迹和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风貌。

(田永德:潍坊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郭伟:潍坊市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文章有改动)

关键词: 金石 斯人 收藏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