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一新的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矗立在古老的大运河畔
2017-11-16 14:38:31 来源:北京日报中国青年网|0
修缮一新的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矗立在古老的大运河畔。记者 方非摄
运河之畔,美景再现。
1400岁的燃灯佛舍利塔近日完成清扫、修缮,2248枚铜铃重新悬挂回原位,“层层高耸接青云,朗朗铃音空里鸣”的美景重现。此次修缮,几乎百分之百恢复古法老料,修正30年前大修留下的“现代痕迹”,使古塔不仅“强身”,而且重现“原貌”。
古法修复祛水泥
燃灯佛舍利塔俗称通州塔或燃灯塔,13层密檐,实心构造,是古运河八景之一。
塔的莲花座之上,有一道朝南的门洞。此次修缮时,工作人员推门而入,塔内竟有塑料花。市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李粮企猜测:“这是30年前维修时留下的痕迹。”当时修缮主要是为了修补唐山大地震带来的“后遗症”。
现代痕迹还不止于此。燃灯塔基座等位置还有水泥修补的痕迹。“水泥砂浆是古建修缮中绝不能用的。我们这行称呼它是‘绝户活儿’,因为水泥强度大,下次再维修拆卸时,水泥砂浆会破坏砖瓦。”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原主任李永革说。显然,30年前的那次修缮并未考虑到这一点。
塔内屋顶也有现代痕迹。修缮工程现场负责人杨秀海解释,古代屋顶有瓦钉,用于固定瓦的位置。为了美观,会给瓦钉加个帽子,同时增加防水功能,避免瓦钉生锈。30年前修缮时,大部分钉帽被更换为水泥材质,此次大修全部重新换回传统工艺,材质与瓦一样。
此外,经过30年的风吹日晒,燃灯塔多层瓦面残坏,木构件油饰大部分脱落,塔身杂草丛生。
修塔,迫在眉睫,但也要慎之又慎。上千岁的古塔金贵得很,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可逆的破坏,留下永久遗憾。市文物局大约花了四五年的时间,才给古塔定制了一套合理的整体修缮方案。
修缮时,更是小心翼翼。修塔时,绕着塔搭建了脚手架,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李博说:“为了避免磕碰文物,脚手架跟文物不能有任何接触,且要与56米的古塔齐高。”修缮难度可见一斑。
2248枚铜铃仅更新6枚
制定修缮方案期间,古塔接受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显示:古塔整体结构基本完好,主要问题包括很多风铃都丢失了、塔基座部分下角砖风化酥解得较严重等。
绕着13层重檐数一数,塔上一共有2248枚铜风铃,大些的约有两斤重,小些的有1斤。“燃灯塔出名,有一个因素就是其屋檐上悬挂着风铃,随风摆动,声音悦耳动听。”李永革说,“塔上挂铃,显得更灵动。一座塔层数越多,触角位置越多,铃铛数就会多。”
经过逐一检查,塔上半数以上铜铃存在部件缺损情况,需要整体摘取修缮。修缮时,2248枚铜铃一一编号、拍照、摘取、装箱,整个过程一丝不苟。杨秀海介绍:“铜铃不易腐蚀,随风摆动,不会锈死。所以大部分铜铃补配了一些小零件后还可以使用。这一次修缮只更换了6枚铜铃。”
不仅仅是铜铃,修缮中能不更换的就尽量不换。例如古塔镶嵌的砖雕灰塑身像有424尊,形态各异,堪称一绝。在塔顶,一只大块头的垂兽已经开裂。经专家反复论证,文物部门选择传统的锔法,捆绑住垂兽,保证坚固还不破坏文物本体。“古建修缮讲究尽量不换,避免破坏历史信息。”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侯兆年说。
运河畔文物将逐一“唤醒”
此次修缮后,至少30年内燃灯塔无需大修大补,但必要的保养还是需要的。文物部门在塔身上藏了一批安全监测仪,相当于给古塔请了一位24小时的私人医生,实时监测古塔健康。古建专家王世仁说:“古建讲究岁修保养,古塔每年都要保养一次,例如保证底下基础排水一定要通畅等。”
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说:“燃灯塔项目将带动示范整个通州地区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今年起,每年用于文物修缮的10亿元市级专项拨款将重点向通州倾斜,运河畔的文物将逐一被“唤醒”。
新闻内存
门神监修燃灯塔
相传,燃灯塔曾由门神之一——尉迟敬德监修。通州区博物馆书记任德勇介绍,唐贞观七年初秋,尉迟敬德奉令对渔阳郡潞县隋唐大运河段的镇河塔进行监修。“这里的镇河塔就是燃灯佛舍利塔,这也是史料中第一次有关燃灯塔修缮的记载。”任德勇说。
塔身存放有从东都洛阳恭请来的佛舍利数枚,在塔顶放置了鎏金铜镜。相传那次修缮竣工当晚,尉迟敬德叫工匠在塔下燃起篝火,四周拉起帷幔,火光冲天,照得塔顶的鎏金铜镜光芒四射,连塔下十里以外的船只都可以看到。从此以后,运河上的船只来来往往特别顺畅。燃灯塔也成为运河上一座著名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