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艺术史就应该是一个人的,它是不可复制的。”

2017-11-02 17:46:12         来源:艺术中国 资讯>艺讯>|0   

 

方力钧在“一个人的艺术史”开幕式上致辞

任何历史都可以有不同的书写方式,而我们只是一个视角的管窥者。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一种渠道,艺术家方力钧亦然。

展览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2017年10月27日,“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办,得到了合美术馆的鼎力支持。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重要项目,展览全面呈现方力钧艺术生涯中的变化历程,并揭示其发展路程中背后的心理历程。

开幕现场导览环节

“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学术论坛现场

展览开幕式上,来自社会各界的重量级嘉宾莅临现场。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中国国家画院院院长杨晓阳、此次展览策展人,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艺术家方力钧本人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同期举办的“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学术论坛由著名批评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主持,策展人、武汉合美术馆馆长黄立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孙振华、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杨小彦、批评家刘淳、青年批评家段君、青年批评家陈湘鹏等纷纷发言。

方力钧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作业-1975年

2013春 250x360cm,布面油画,2013年

诚然,如果按一个简单的“回顾展”来审度此次展览,那它的体积则略显单薄。然而,为何又以“一个人的艺术史”来命名?我们不难发现,这段美术史并不是一段有句号的既定概念,它也不是什么约定俗成的盖棺定论,它更像是一种文本的书写,从一个人初识艺术,到带着社会的痕迹不断打磨成长,经历了“开始”、“姬大爷一家”、“脱轨”、“美丽分裂症”、“顺从”、“我自己呢?”、“人体是什么意思?”、“暧昧”、“从王府井到圆明园”、“冲动与释放”、“鱼儿离不开水”、“从圆明园到宋庄”、“水墨”和“艺术来源生活”等不同时期的划分,如同一段娓娓道来的故事,开了头,却没有写结尾。意犹未尽着,却以《2013春》为幕布,华丽壮美,经得起细看,看那些丝网与残败,看生与死的辩证和“暧昧”。它似乎草草结尾,却又耐人玩味宛若刚刚开始。

方力钧早期素描作品

方力钧自画像系列

无疑,方力钧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当代艺术家。在策展团队着手工作时,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才能策划一个具有独特视角的学术性研究展。根据“情境分析”的方法论——要想深入解读艺术作品,首先要理清艺术家与其创作情境之间的关系,继而揭示出情境中的诸种因素是如何促成个人创作的具体性与特殊性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此次展览一改往日的策展方式,不仅展出方力钧创作的各重要时期代表性作品与照片,还会以艺术家自述的口吻讲述创作背后的点滴故事,力求最大程度的呈现一个全面的创作情境,还原一位真实的艺术家的原生态。只有真正进入对方力钧形成影响的背景之中,并使之构成有效的情境逻辑时,才能通过新的方式去呈现和剖析他的行为、思想与创作,并回答“方力钧是怎样炼成的”这一艺术史问题。

艺术家方力钧为嘉宾介绍作品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而“一个人的艺术史”又何止是一个人的轨迹。展厅墙壁上,方力钧口述自己的成长与创作,平实地提供了第一人称的发声;此外,策展人黄立平与学术主持鲁虹也以他者视角通过文字予以评述。而多方视角的转换与作品并置,在维度上搭建了一座立体的时空隧道:这不是一个人的,两个人的,或是三个人的——这是一代人的发生。方力钧的作品,正以一种独立自主的方式描绘着“人民性”,一个时代下的群体,和一个群体特有的时代。

展厅现场

无论是水墨、素描、版画、油画、装置、雕塑,方力钧尝试着各种形式的探索,而且终究都指向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现象和时代思考。正如黄立平所言“他的艺术人生经历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的特征是完全吻合的”。

长久以来,方力钧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甚至也无法避免的遭受国内外的“误读”,然而,他似乎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姿态,用作品承担着一切,也回应着一切。

阅读文本及作品的观众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孙振华在研讨会上说:“艺术史就应该是一个人的,它是不可复制的。”的确,“一个人的艺术史”带着一种刺痛,一种“暧昧”,成为“被符号化”的方力钧的申述。而我们也同样要感谢每一个时代的“方力钧”们,在一个个鲜明个体的汇集中,塑造了后人眼中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美术史”。同样,这只是故事的开头,这只是一种管窥的渠道。感谢方力钧,感谢这个时代。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