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家书-清淡的幸福才能地久天长
2017-10-03 15:24:31 来源:西安晚报|0
中华几千年典型的乡村生活,常被视为最理想的生活。在中国人普遍的意识中,乡村生活最接近自然,能保持一个人体格与道德的健康状态。乡村的朴实与都市的繁华,导致了人们认知的落差,也导致了人生境界的落差。生活在乡村里的人大多纯真、俭朴、透彻,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相对就复杂、浮躁、欲望多,且极有可能奢靡腐化。因此,一个有清醒意识的人,在城市生活久了,会自然而然地发出渴望、赞美田园生活的呼声。翻阅名人家书及家训,随处充溢着这样的理想。
在郑板桥家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吾弟所买宅,严紧密栗,处家最宜。唯是天井太小,见天不大,愚兄心思旷远,不乐居耳。是宅北至鹦鹉桥不过百步,鹦鹉桥至杏花楼不过三十步,其左右颇多隙地;幼时饮酒其旁,见一片荒地,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若得制钱五十千,便可买地一大陂,他日结茅有在矣。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碎砖铺曲径一条,以达二门;其内茅屋二间,一间坐客,一间作房,贮图书史籍、笔墨、砚瓦、酒钟、茶具其中,为良朋好友后生小子论文赋诗之所。其后住家主屋三间,厨房二间,奴子屋一间,共八间;俱用草苫,如此足矣。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便见烟水平桥。家中宴客,墙外人亦望见灯火。南距汝家百三十步,东至小园仅一水,实为恒便。或曰:“此等宅居甚适,只是怕盗贼。”不知盗贼亦穷民耳,开门延入,商量分惠,有甚么便拿甚么去;若一无所有,便王献之青毡亦可携取,质百钱救急也。吾弟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
这一篇文字,诠释了郑板桥诗意浓郁的田园情结。应该说,郑板桥在家书中对乡村生活有了具象的描绘,其朴实美丽的构想伴随他处事为人的风格漫溢于字里行间。在他的归田情结中,明显抱有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怜悯,他的田园思想与曾国藩“保家族之生存”的田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曾国藩在家书中,总是殷殷切切地告诫家人:要朴素勤勉,要以奢侈生活为戒。他曾以养鱼、养猪、种蔬、种竹为内政四要。
曾国藩也好,郑板桥也好,他们的心底都蕴藏着勤勉淳朴、崇尚简单生活的家族理想,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清淡的幸福才能地久天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人的固守和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园风味浓郁的生活理想,才被演绎得绵厚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