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朱元璋到思宗崇祯发行古钱币的价值几许?
2017-10-09 11:39:39 来源:|0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之号,又称皇明,史称明朝、明代,清朝时称之为前明。
明朝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明代以白银作为法定的流通货币,一般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和铜钱组成了货币主体。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称帝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
《明钱篇(上)——太祖朱元璋到思宗崇祯发行了那些古钱币?》
明日继续《明钱篇(中)——南明钱(大明、弘光,隆武、永历)》
在其后《明钱篇(下)——明末清初时期的枭雄他们又铸造钱币呢?》
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钱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背字记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京”字当十钱较各行省当十钱微大。 此钱铸造较为精美,并有一定的存世量
“大中通宝”背“浙”一套五枚,极美
铸期: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始铸
币质:青铜
特征: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式,背记地或作记值
价格:80-160万
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一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1372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洪武通宝特点:一是过去的钱或记重或称宝,再冠以年号,洪武钱既称宝又记重;二是洪武钱作为国朝钱即制钱,有一定大小层次及形状、文字标准,不偷工减料。
明 “洪武通宝”背“二钱”、“三钱”、“五钱”、“十一两”,极美
铸期:太祖洪武 元年(公元1368年)始铸
币质:青铜
特征: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式,背记地或作记值、记重等。
价格:200——500万
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铸造的年号钱。明初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朱棣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外交政策上,朱棣一反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出于外交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钱,“至九年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
明代永乐通宝
铸期:成祖永乐六年(公元1368年)始铸
币质:铜、银
特征:通行小平铜钱。钱文形制与金大锭相仿
价格:30-80万
洪熙通宝
古代钱币之明朝仁宗皇帝朱高炽,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铸造。“洪熙通宝”传世绝少,皆为国宝级文物。不过泉界对其真伪尚有争论。此钱泉届多认为是后朝补铸。
有价无市!!
宣德通宝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稍逊于“永乐通宝”,书法一般,版别较少,相比同时期所出的“宣德炉”铜器相差很大。传世量少于永乐钱。
明代宣德通宝
铸期: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始铸
币质:铜、银
特征:小平,真书直读,钱文、制作精好
价格:50-130万
弘治通宝
自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后,到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铸钱。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铸行了“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此钱版本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异。
“弘治通宝”母钱、分水“治”两枚,极美
铸期: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始铸
币质:青铜
特征:通行小平,钱文作八分书。
价格:30-160万
水官通宝、太定通宝等
水官通宝据考证为云南大理土司铸币,存世量极少,收藏之珍品。
水官通宝
太(大)定通宝小平钱,红铜,厚肉型,钱文作八分书。同时期大理国还铸有太官通宝,太子(平)通宝,铸造均不多。
明代弘治年间云南大理国铸太定通宝
铸期:明弘治年间云南大理国铸币
币质:红铜
特征:小平,厚肉型,钱文作八分书
价格:80-160万
嘉靖通宝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弘治十八年,改定钱重为每文一钱二分,铸钱成色为每用铜一斤加好锡一、二两。但改制之时,孝宗已崩,武宗已继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铸的弘治通宝钱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锡铸钱,却成为嘉靖,万历朝鼓铸铜钱的方法。故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另外,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明代嘉靖通宝背十一两(直径43mm),极少见,美品
铸期: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始铸
币质:青铜、黄铜
特征: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式。小平素背,余皆记重,折十幕文记值记重
价格:80-160万
隆庆通宝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明 “隆庆通宝”一组,极美
铸期: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始铸
币质:黄铜
特征:小平。字文端正,铸工精美,铜质厚重
价格:30-180万
万历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朝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1573)铸造。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光背者比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背“河”,“户”者极少见,价格颇高。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
明 折二“万历通宝”一组,极美
铸期:神宗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始铸
币质:黄铜、偶有青铜者
特征:小平及折二铜钱。背作星月文或记地、记监或记重、记值等各种文字,种类甚多。
价格:50-170万
泰昌通宝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铸造。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年间并未铸钱,因其在位仅一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朱由校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
明代泰昌通宝,直径26mm,大字心泰版,美品
铸期: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补铸
币质:黄铜
特征:有小平及折二型钱。钱文宋楷。背有星月纹等
价格:60-160万
天启通宝(熹宗)
天启通宝钱以铸量多,流通广,成为明代流通量最多的钱币之一,至今仍多有发现。
“天启通宝”是明熹宗朱由校执政期间铸造的,有50多个版别。单是币背面的文字,就有很多种,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因此有人认为明朝天启年间所铸的“天启通宝”,开启了我国古代钱币背面版式多样化的先河。
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
不少钱币收藏爱好者,只知道有明代“天启通宝”钱,而不太清楚元代也有“天启通宝”钱。
明 “天启通宝”背“密十一两”,美品
铸期: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始铸
币质:黄铜、偶见青铜、赤铜者
特征:分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甚多。
价格:90-260万
崇祯通宝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始铸。《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十二月,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折二、折五钱背文繁杂混乱,有记重、记天干、记局、记地、记局兼记值、古语钱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其中以光背及记地平钱为最多。
明 “万历通宝”一组四枚,极美品
铸期:思宗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始铸
币质:黄铜
特征:分小平、折二、折五、折十,背文复杂,品类繁多。
价格:30-1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