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 一幅被徐悲鸿视为生命般珍贵的画作

2017-10-20 19:41:55         来源:环球收藏网|0   

八十七神仙卷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为“圣”:一位是晋代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的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称为“画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佚名的白描人物手卷,也是历代字画中最为经典的道教画,尺幅为292×30厘米,绢本水墨。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据考证是吴道子所作。

齐白石题

这幅画作与徐悲鸿先生有关。

时间回到1936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时受到时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主任、作家许地山教授的热情接待。一天,许地山忽然问徐悲鸿要不要搜集中国古字画,徐悲鸿立即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许地山说:有位德国的马丁夫人,家里藏有一批古字画。原来,这位马丁夫人的父亲生前曾经旅居中国多年,搜集了不少中国古代书画,这些被他视为家宝的东西后来留给了马丁夫人,由于她不懂中国字画,便束之高阁。马丁夫人在一次旅港之际偶遇许地山,两人成为知己。一次偶然闲谈中,她提出请许地山为她收藏的中国古字画寻求买主。

画作局部

在许地山的联系下,马丁夫人带着藏品与徐悲鸿见了面。

众多的字画一幅一幅地被慢慢打开,忽然,徐悲鸿眼前犹如闪过一道亮光:深褐色的绢面上没有着任何颜色,遒劲而富有韵律的笔法、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线条描绘了87位从天而降列队行进的神仙。人物众多、场面宏伟、布势自然、构图壮丽,可谓荣华婉婉、秀骨姗姗,仙风道骨、脱凡脱俗。

画作局部

就是这一眼,徐悲鸿突然起身对马丁夫人说:“我就要这一幅!我只要这一幅!”将身上的1万元现金掏出来,又把随身携带的自己的7幅精品一并推到马丁夫人面前。当时徐悲鸿先生正在香港开画展,那个时候他的作品家喻户晓价值不菲。

经过香港艺术品估价委员会对徐悲鸿作品估价后,马丁夫人这才愉快地接受了这笔交易。

画作局部

马丁夫人好奇地问:“徐先生,您为什么对这幅没有落款的画如此看重?”

“这幅画虽然没有落款,但线条优美飘逸,意境深邃辽旷,令人遐思万千;丝绢上87个襟飘带舞的人物虽然全用白描手法,但整幅画卷看起来却满纸生辉,这是一幅出于唐代名家的艺术绝品!”徐悲鸿坦然相告。

画作局部

这幅古卷就是后来和徐悲鸿形影不离、被他视为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1937年春,徐悲鸿返回南京。恰巧张大千由北平来南京筹备全国美展事宜,此时,黄君璧、谢稚柳等人也在南京,几位大家共同观赏了《八十七神仙卷》。张大千见卷后大吃一惊,叹为观止:“此画与唐朝壁画风格相同,不是唐人画不出这样的作品!北宋武宗元作品的源头,就在这里!”武宗元是北宋时期的大画家,效法吴道子,善画壁画和佛像。谢稚柳也表示赞同,认为是“晚唐之鸿裁,实宋人之宗师”。所有人一致认为这幅画是现今国内唯一见到的唐代人物画卷,有“吴带当风”之感,极有可能是“画圣”吴道子的真本,并喻之为稀世珍宝。

徐悲鸿题

爱画如命的徐悲鸿视收回此画作为平生最得意之事。将画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卷》,精心篆刻了一方刻有“悲鸿生命”四字的印章,小心地印在画卷前面,并在跋文中写道:此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对抗)欧洲最高贵名作”,可与希腊班尔堆依神雕刻这一世界美术史上第一流的作品相提并论。

此后,这幅《八十七神仙卷》一直在徐悲鸿身边,中间经过多次辗转,1953年9月,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和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徐悲鸿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而去世。夫人廖静文在徐悲鸿逝世的当天,就宣布将徐悲鸿的一千余件作品和一千余件他收藏的历代优秀字画以及万余件图书资料全部献给国家,自然包括价值连城的国宝《八十七神仙卷》。

画作局部

不久,国家将徐悲鸿故居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被任命为馆长,徐悲鸿的所有藏品都被完好地保存在纪念馆里。

徐悲鸿早年曾将《八十七神仙卷》与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图》进行仔细比较,发现它们的构图几乎完全相同,连人物数量都一样,但后者在人物造型和笔力等方面不及前者。徐悲鸿经研究认为,《朝元仙杖图》是一摹本,而《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其好友张大千也赞同这个看法,并进一步推断《八十七神仙卷》系吴道子“粉本”(即壁画稿本)。此说虽非定论,然合情合理,因为武宗元宗法吴道子,许多画史研究者均从《朝元仙杖图》间接了解吴道子的画风画技。

关键词: 徐悲鸿 画作 神仙